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容新发展

时间:2022-04-02 10:08:04

导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容新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容新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以及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的改变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语境和丰富的素材。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敏锐把握这些变化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探索和政策指导。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马克思主义与现阶段国情、当代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等结合上,在使马克思主义化为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创新和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阶段,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

关键词:中国国情;当代实践;传统文化;思想和工作方法;全球化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求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做出新的回答,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以适应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给予了系统解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国情、当代中国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和全球化的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化为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结构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这是它被冠名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依据和理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基本含义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立足当前国情的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去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予以科学回答;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当前人民群众的现代化实践,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新经验,揭示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用以指导人民的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当代具体国情进行理论分析并在实践中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P241)这一立场实质上强调从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是中国国情的具体存在状态:时代特点是具体国情在一定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反映该阶段时代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其在一定时期的现实表征,而历史方位是具体国情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处的时空节点,它不仅体现以往的发展过程,也昭示未来的发展趋向。正因为如此,指出:只有“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2](P241),才能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重大判断”[3](P303-304),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坚实的前提和基础。而要科学认识和把握现实,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为此,一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让人民群众掌握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另一方面花很大的精力对中国现实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考量,为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和思想困惑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解答,立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亲身感受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及其实践路径,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本质特点及方法,这是新时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因为我们要实现和推进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不是任何其他主义中国化,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不掌握或不熟练,那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实际,更不用说实现二者的结合了。对此强调说,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4](P9),是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认识、把握、运用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5](P154),要求全党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反复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别是要理解其中包含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把它们学懂弄通悟透,以更好更自觉地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加强对中国国情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早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就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现实,得出我国国情出现阶段性变化的结论。他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积极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逐步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呈现出组织形式集中和空间分布积聚的趋势,技术创新潜力巨大。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社会矛盾多样高发,各类潜在风险不容忽视”[6](P529)。这些变化虽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但已经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过去的重要区别。称这些区别为“新的历史特点”。在此后的治国理政过程中,他把这一判断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7](P10),进而在党的提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8](P12)的战略判断。从“新的时代特点”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当前中国国情的阶段性特点和历史方位作出的战略判断,也意味着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了全新的基础和内容。那就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尽管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中国的经济社会与建国初期乃至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基本改变了物质短缺的状况,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由主要追求量的满足向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由生产能力滞后变为产能总体过剩,由量的增长型逐步向质的提高型转变;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始提上议事日程的历史交汇点,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9](P4]以此为基础,需要全党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特点,以更好地应对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科学方法对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变化予以理论分析,得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进入“五位一体”协同推进、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内容出现的历史性转变,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现代化建设站到新的起点、中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阶段的转变等重要结论。在这一由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变前的过渡阶段,能否准确研判现阶段国情、积极应对并合理解决国情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科学解答了人民在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总结和提出了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新时代中国国情的新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人民实践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中国具体国情的重大变化必然导致当代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随之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科学理论,也必然随着实践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如何把握变化了的实践及其内容和特点并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就成了新时期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主要任务和实现其发展的主要途径。指出,“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4](P13),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宝。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相结合,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揭示其发展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为此,必须明确当代实践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与以往实践的区别,进而弄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首先,何为当代中国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资源安全供给、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明显,加强生态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这些变化使我们不得不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的政策举措,实现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和各领域相互促进。从新的实践出发,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0](P114),积极稳妥地应对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如何在中国当前条件下得到更好体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也在这种深化中实现了与新时代中国实践的结合,使我们的治党治国治军取得了新成就。其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的结合,实质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为,我们搞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这决定了我们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0](P497)。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创新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认清实践、把握实践、创新理论,进而引领实践的发展。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实现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引领作用。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前进方向。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这一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因此,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航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曾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0](P10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不是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在运用它的原理、立场、观点、方法,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创新来提出答案。通过理论上不断探索形成新的理论以指导实践,以实践中总结并升华的新经验不断丰富我们的理论,这是根据新时代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又次,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强调对实践的正确认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方法,更重视把握和运用基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客观规律的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曾经忽视客观规律的作用,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这些经验和教训,强调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实践结合的关系重大。正是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强调指出,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客观要求。我们不论主观上怎么想,但不能违背客观规律”[3](P304)。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只有研究规律、认识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其发展。最后,必须不断从实践中提炼出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和存在形态,用以指导新条件下的实践。对此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实践,总结经验,“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4](P22)。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解决新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缜密分析新时代人民群众实践的内容及特点并给予科学解答,正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如何理解、贯彻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如何遵从、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根本性问题,创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根据实践创造新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这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容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这一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发展及其新要求,准确把握其在当代的主要内容、基本任务、表现形式及主体状况,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结合

在任何时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也不例外。可以说,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语境中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依据。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本质上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其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同时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资源去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和新形式,通过添加中国元素和内容,使之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达方式,更成为中国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的现代表达方式。可见,从文化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化,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在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是从中华民族悠长历史的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而作为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方案,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我们生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4](P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传统的延续及其现代转型,因而带来的不是传统中国的消亡,而是古老中国在当代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8](P41)正是中华文明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被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使党和人民对这一在中国人民实践中形成的独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心。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结合,就是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P21)这种文化形态,从中国传统的立场来看,是中国传统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使之变成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反映中国国情实际状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则是马克思主义以自己的理论逻辑和特有人民大众立场改造传统中国及传统文化,剔除其中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和固有的剥削阶级立场,使之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价值。在评价“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时就清晰地表达了二者统一的思想:“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3](P402)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文化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在时代实践中的统一。其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立场。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或主体来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化形式。这是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任务决定的。二是充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4](P17)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资源,并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才能形成包含了这些民族精神特质的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传统文化、中国实际情况统一于新时代人民的伟大实践。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形态必须反映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内容和现代化内在要求的有机统一。这种独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仿照任何现成的模式或理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5](P1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基础上的继续创造,更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取得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只有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维度,才能明了传统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自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可见,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立足中国国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建构适合时展要求的中国现代文化。这就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双重属性或双重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存在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自然延续。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当代条件下用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接着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方法,也要接过从孔夫子以来的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接着阐释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把马克思主义化为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群众求得最终解放的学说这一性质和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并围绕人民群众而展开。因此,如何实现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面。而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说到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大众解决生产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化为科学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然后才能帮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获得实际利益。于是,把马克思主义转变成大众的思维准则和工作法则成了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基于这种理解,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路:着力推动领导干部思想改造和理论武装,使马克思主义化为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通过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化,推动全党思想和工作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化,再以此带动人民群众思想和工作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化。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化为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转化为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终要落实“怎么用”,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5](P154),并切实把它们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使之化为做好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化为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包括如下主要内容。一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化为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党在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原理用于指导革命、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创造了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为把马克思主义化为思想和工作方法提供了光辉的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人民群众实践中提出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化为推进工作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成功范例。二是把辩证法化为思想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全面、系统、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抓主要矛盾以带动其他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并把这看成是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只有在思考问题、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才能正确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克服存在的困难,更好地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三是把以人民立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化为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和工作方法的根本特点。因此,共产党人在想问题、做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必须把人民置于中心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次,把马克思主义化为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的途径。一是从历史经验中学习。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首先要从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学习。改革开放为我们掌握正确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对此必须加以总结和运用。如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坚持实践出真知、全面与局部的协调统一,以及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宝贵经验和方法,必须始终坚持。二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指出:我们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新了许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如创新的调查研究和矛盾分析法等科学方法,邓小平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好的思维和工作方法。三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学。实践出真知,同样也会创造出新的符合实际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党内外环境,需要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制定目标和狠抓落实结合起来、分类指导和统筹协调结合起来、典型引导和全面提高结合起来、当前工作和长治长效结合起来,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3](P232)总之,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把马克思主义化为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并为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广大干部与群众的结合找到了现实的途径,必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球化的结合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以资本全球化扩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现实基础的,是以人类社会生产和交往全球化为内容的世界历史形成过程的理论表达。这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内容和本质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只有置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才能得到科学阐释和正确理解。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握世界发展潮流与立足中国国情的关系,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主动融入并引领全球化的发展。首先,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的基本情况。一是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时展潮流和特点,这是新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基本前提和现实基础。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3](P398)这一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谋求自己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开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深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并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当前的生态、人口、资源短缺及安全等问题都是全球性的,任何国家都不能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这决定了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也意味着必须把应对世界性难题取得的经验作为自己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不仅要胸怀世界,还要影响世界发展进程。三是世界的未来将越来越开放,各国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基于这一判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他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7](P16)其次,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国是世界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动应对国际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及其规则的深刻变动带来的挑战与风险,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其中,与其他国家一道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制度体系而努力,在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同时努力推进世界发展进程。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及更深更广地参与国家事务,“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8](P7),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引领者,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资源,也加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历史进程的融合。再次,立足中国,着眼世界,实现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性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相互融合的产物,近百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就是在这种融合下取得的。强调说:“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10](P494)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将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让中国发展寓于世界发展之中,在为中国赢得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最后,倡导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一方向和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倡导“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1]。这一主张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世界性,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球视野,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世界潮流、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特征,具有普遍的世界历史意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球化相结合,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普遍性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结合,不仅意味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容中添加世界元素,更意味着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去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彰显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责任、贡献和历史担当。这是强调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全球性内容的实质所在。

作者:周前程 单位:福建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