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实践探析

时间:2022-03-11 10:04:23

导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实践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实践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收录在CNKI上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篇名的文献仅有23篇,有一定引用率的研究成果有10篇,其中主要集中在20世纪后,并且主要聚焦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方面。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得到了深入的继承和超越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对该理论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次数最多,马克思从未给意识形态下过一个明确的范畴或定义,“意识形态”一词一开始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更多是被赋予了否定意义并将此置于一种批判的语境当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期间则对意识形态作了相对早期较为明确、宽泛理解———“意识形态即一切思想性的上层建筑”,认为意识形态还应包括多种意识形式,即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在此著作中对意识形态本质上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部分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两个贡献之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集成著作,作为社会意识中的重要部分,意识形态理论则随着唯物史观的不断发展、成熟而得以形成,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正式形成以19世纪40年代末《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即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指导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对“意识形态”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一种延伸、总结式的解释:意识形态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为基础,能够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中的精神层面,对一国政党和政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中的精神层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来源于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各种政治实践,在当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被检验和深化。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20世纪初,列宁立足于当时俄国的国情以及革命的具体实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得到了新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由理论向现实迈进。19世纪末20年代初,列宁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这标志着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形成。树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等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超越性的继承和发展,这对当时指导无产阶级开展革命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马克思主义真正由理论走向现实,并在实践中得到真理性的检验。列宁曾经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对广大工人群众的灌输使之成为其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当然,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的“灌输”原则并不意味着毫无方法规律地强制性输入,必须同时注意改善方式方法,最终目的是无产阶级政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拥护,这就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即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指导和帮助当时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走向胜利的巨大的力量。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重要发展是党性原则的提出。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可以归纳出意识形态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立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无产阶级专政运动,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只有自己树立起对科学理论的信仰,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坚持党性原则的培养,才能激发出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无党性”、工人阶级独有的革命斗志,才能真正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政党、武装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认同感,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新中国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历史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始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党发展革命、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并于新中国成立之际,随着社会主义顺利改造完成而最终得到确立。1957年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出了明确的概念,并将其表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与新建立起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上层建筑。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能动反作用与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这继承又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过程也由此开始。“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决定的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即一定社会中的思想文化也属于该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范畴,思想文化对一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和继承,在中国社会中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他指出,文化既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现象,又能够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巨大的作用。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和坚持,分析了思想文化的阶级性和思想领域阶级斗争的基本特点,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由文化领域的“批判”引发的“”之后,中国社会满目疮痍,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邓小平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认识到了本质,最终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并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之后,随着“三个有利于”“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等的提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这对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前提。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首先明确并肯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1世纪初期,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又继承了前人的伟大成果又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再一次飞跃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又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十六大之后,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中的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是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4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十八大以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都被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中国梦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和目标,本身就是一方面重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梦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和夙愿,坚持伟大的中国梦,不仅能够激励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积极全面了解和掌握对中国梦的有关论述,从自身做起增强对中国梦的认同和自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代,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党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重视文化的作用,加强文化建设。“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文化强国,是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例如,如何通过文艺作品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以培养更广大人民群众对指导思想的全面认识、认同、接受和信仰,是我们要好好考虑的,尤其要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意识,只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化工作者有意识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创作的思想基础,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更加坚固,有利于实现我国文化强国的目标。我国政治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而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所有的公民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政治信仰。值得重视的是,自媒体时代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也大为降低,面对不可避免的挑战,对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者讲述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直观重要性,并对相关工作作出要求。自十八大之后,执政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努力,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成果。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历史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依然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为社会意识中的重要部分,依然统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翟宇,张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脉络[J].人民论坛,2016,(36):98-99.

[2]卢晓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产生背景及形成历程[J].人民论坛,2014,(17):209-211.

[3]石云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J].学习与实践,2012,(11):18-26.

[4]汤家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04):1-6.

[5]朱继东.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探索,2014,(05):51-55+120.

[6]刘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研究,2014,(03):4-14.

[7]徐守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J].党史博采(理论),2018,(04):12-13.

[8]李福岩,付欣.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J].观察与思考,2017,(12):29-37.

[9]朱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若干思考[J].理论前沿,2005,(09):12-14.

作者:黄少露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