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

时间:2022-03-11 09:59:37

导语: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

【摘要】共产国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问题,一直具有较高的研究热度。革命理论指导革命行动,要实现我国新时期下的改革建设,理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以及探讨如何开拓更大的理论空间非常重要。本文从传播背景出发,并从三个阶段重点探讨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最后就其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思考。

【关键词】共产国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

1绪论

1.1研究意义。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结合的历史进程,为我国的历次革命提供了战略指导。当下,我们研究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建设的道路,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导下前行。1949年,新中国成功站起来了,同时也开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1978年,改革开放的道路展开,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开放的国内环境相结合,知道当下的改革开放道路,对于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中国梦”,我国要探索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努力奋斗。研究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思想。目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问题的研究仍然热度不减,革命理论指导革命行动,要实现我国新时期下的改革建设,理论空间尚需开拓。1.2研究背景。共产国际,原称作第三国际,是由列宁领导创建的国际联合组织,存续于1919年到1943年,在此期间,加快了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范围的传播。经记载,传播历程起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由胡乔木所着,重点记述了列宁和斯大林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80年代以后,涌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高质量论文,从共产国际和中国的两者关系上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探索。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放在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上,领导人民完成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1938年,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联系,探索更合适的理论道路,意味着我国开始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实现了从实践探索环节到理论形态形成环节的转变。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由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共同影响和促进的结果。在国内,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了三次党内错误,严重阻碍的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革命的进程,因此,党内领导人开始学会将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应用到当下环境中去,并得到了国际和国内的一致认可。在国际上,1935年共产国际大会上,季米特洛夫提出要改变指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一直以来共产国际对各国采用统一指导的传统做法,让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事务,灵活运用共产国际的方式方法,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

2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

共产国际存续于1919年到1943年,又根据其发展形势分为三个八年。共产国际刚开始建立的时候,从实践经验中提炼理论原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第一阶段,1919年到1927年期间是共产国际初期,共产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给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新道路。当时的中国是思想流派繁荣的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纷纷学习和借鉴各种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只占据区区一角。随着俄国革命的成功,很多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新的发展方向。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走社会主义道路,吸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和方法,开始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解决当下的中国问题。第二阶段,1927年到1935年期间是共产国际中期,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斗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但是,30年生了三次“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反“围剿”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灭顶之灾,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漫漫长征路。之后,先后召开了六次会议,进行了八次战役战斗,尤其是遵义会议上,确定了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清算了党内“左”倾错误。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严厉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撤销了王明等人的领导权,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重要性。第三阶段,1935年到1943年期间是共产国际后期,日本帝国主义进犯华北,“华北事变”发生,民族遭遇危机。为了激发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感,中国的少部分人率先发起了新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些知识分子以“继承五四启蒙运动”为目标,在思想领域掀起了启蒙运动思潮。参与到新启蒙运动中的人以宣传中国文化为主,尊重历史传统,激发民族精神。新启蒙运动引起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绪高涨,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我国实际结合的进程。

3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及传播内容

3.1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的三个方式是欧洲、日本和苏俄,欧洲是最早的传入渠道。清政府时期,西方会派遣外交人员留驻大使馆,还有一些西方的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游说,以及一些有条件去西方留学的中国知识分子。除了西方,去往日本留学的学生也带回了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时第一代留俄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重要载体。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国际为了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采取了各种方式。共产国际重点提拔共产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干部,意图加强对中共的领导控制;共产国际还在中国设立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机构和销售机构,为宣传共产主义提供书刊;共产国际还派遣了一些共产国际代表到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由于驻华共产国际代表的失误导致中国的很多地方陷入白色恐怖,共产国际将驻华共产国际代表撤回,采取在莫斯科设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方式,指导中国革命。3.2传播内容。共产国际初期的八年,是党成立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制定党内政策;共产国际为我国提出马克思主义原理要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这八年也也是国民大革命的时期,国产国际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判断,提出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合作,联手推翻当时的三座大山,陈独秀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要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共产国际中期的八年,国共之间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开始。此时,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出现了错误的命令化指导,中国共产党内部开始出现教条化苗头,无条件服从共产国际的命令,导致我国的建设出现了严重问题,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道路。后来,在党中央集体领导下,摒弃错误的左倾教条主义,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问题,建立起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共产国际后期的八年,遵义会议召开,清查了党内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日本侵华开始。共产国际在这一阶段,改变了一直以来共产国际对各国采用统一指导的传统做法,让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事务,灵活运用共产国际的方式方法,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合作以及具体护士的要求。

4传播特点

4.1理论向实践转换。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是因为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的落后状态,社会问题严重,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知识理论救国,因此产生了一批思想深刻、文笔锋利的学术研究著作,如《唯物史观批评之批判》,准确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知识学者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当做自己的信仰,尝试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解释中国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并组建了一个共同的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探讨中国前途。4.2集中与分散结合。思想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最早形式,当时的中国是思想流派繁荣的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纷纷学习和借鉴各种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只占据区区一角。经过三次论战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中国共产党前行的重要支撑。大革命失败之后,理论界在一次硝烟密布,唯物辩证法论战悄然进行。通过多次论战,马克思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建立了自己的理论队伍,这对于革命斗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4.3传播范围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最早主要是晦涩的外文,因此早期的传播主要面向知识学者。后来,经过越来越多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经过翻译和创作,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介绍给更多的人。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补充和润色,在群众中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其通俗化、便于群众理解和学习。之后,在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思想觉悟,面向的群体开始从知识学者向工农群众转变。4.4教条化倾向明显。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存在机械化和教条化传输的问题,理论与我国当时的实际不相符合,最后出现严重问题。大革命失败以后,“左”倾教条主义明显,党内存在分歧,很多共产主义者把它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致使严重的后果,也使得很多共产党人抛弃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拦路石。

5传播影响

5.1积极影响。共产国际在传播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主导作用。共产国际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组织,是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土地革命阶段。共产国际帮助党制定具体方针,实现策略转移,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营造了条件。后来,等共产党人吸取共产国际的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并与中国实际相联系,形成了思想。5.2消极影响。共产国际对于我国的帮助不容置疑,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过程当中,共产国际也产生一些负面引导。当时党内的教条和经验主义盛行,党内发生了三次“左”倾错误,正是因为共产国际没有按照我国的社会形势制定策略,违背了社会发展实际,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此之外,共产国际曾一度企图对党进行思想束缚和控制,阻碍了我国的革命进程。因此,中国社会的规律和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仅仅靠共产国际的指示进行,要根据实际国情制定本国方案。

6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6.1研究范围受限。学术界对于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上,偏向于研究知识分子和领袖干部等,而对于农民、工人以及基层干部少有研究,因此其研究尚不完善。经过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范围中的传播越来越广,并且逐渐被认同和接受。所以,学术界应该在以后的研究上深化群众的作用,全面了解其传播影响。6.2研究途径受困。研究学者获取历史的来源一般都通过历史人物记载、重要的著作或报刊等媒介,而很少借鉴其他的非传统性的研究媒介获取史料,这就使得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受限,可能会忽略重要的研究内容。另外,一些研究中的研究内同机械重复,缺乏创意。因此,研究学者要多参考非传统性的研究媒介,组建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队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社会时代背景,加强理论创新能力,避免机械化重复,寻求新的理论突破点。6.3研究内容混乱。参照以外的研究资料,有些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仍未完成,尤其是理论纠缠的问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进入渠道最早是欧洲、日本和苏俄,但因国情不尽相同,从而采用的理论学说不尽相同。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厘清照搬学说、融合学说和选择融合的区别。另外,学校课程中学习相关课程时,要对内容选择性的传播,比如多介绍和我国当下实现中国梦有关的内容等。

7结语

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带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繁荣,带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但同时也带来了革命的挫折和失败。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和当时俄国的实际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引导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当时,马克思主义走上了中国化道路,并且根据当时的特定环境指导当下的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当下,虽然共产国际已经消解,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指导当下的重要理论,也指导着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中国实际,具体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5):11-16.

[2]赵付科,季正聚.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及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3(2):29-35.

[3]刘晶芳.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史学集刊,2009(2):3-11.

[4]齐卫平.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00-105.

[5]杨忠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J].鄂州大学学报,2013(6):16-19.

作者:周心如 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