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26 03:52:16
导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前在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教育是核心素质教育,具有根本性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能够提高人们自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得到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只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知识论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究其原因,在于西方价值观的冲击,还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不透测。所以,必须要重视知识论和价值观结合的教育,重视从马列经典中寻求理论支撑,形成理论体系,开发教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论;教育
在马克思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总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理解教育,探索教育的本质。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深入品读马克思的著作,并且积极寻找到他与其他同时代人在思想方面的不同,就不难发现,马克思对于教育所作出的的贡献,尤其是在是揭示认识教育本质方面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就是世界观问题。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马克思关于教育的思想之所以远远的超越了近代思想家的视野,具有先进性,就在于他实现了世界观上的变革。因而就一定要探讨世界观的变革,对理解教育带来了何种实质性的影响,恰巧这种变革开启了研究当代世界观教育的思想境域。
一、目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一种偏执和缺陷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的学说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人们一个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1]大学生只有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当代国情,更加坚信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牢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可就目前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而言,我们真的做好了世界观教育吗?马克主义哲学教育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社会历史知识(规律)教育;二、价值观教育。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所以我们在进行其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二者的结合。如果教学偏重知识论教育而忽略价值观教育或者偏重价值观教育而忽略知识论教育都是不对的,这样就达不到世界观教育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中知识论与价值观分离的危害可以总结为三点:首先,不能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并运用于教学之中。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务必掌握以下几点: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必须用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而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防止主观、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产生,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而知识论与价值观的分离本身就背离了这一方法,将二者割裂开来进行教育是形而上学的,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主要反映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实事求是。知识论与价值观的分离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与现实贴近的世界观教育就更谈不上科学了。其次,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之中。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可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论与价值观的分离往往造成我们只能看到某一或某几方面,对知识的掌握度就不够。学生在这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将世界观当做一种教条,缺乏自己的创新精神或者认为其仅仅只是一种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不会将其运用到现实当中去,这样就违背了世界观教育的初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后,造成教学效果一知半解,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出现缺陷而发生学生的人生境界不高。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学生会将其当做单纯的理论教育或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中之重———实践,对哲学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价值观的缺失而使人生境界不高。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呈现出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现象,主要表现在只对学习专业知识感兴趣,对其他的采取冷漠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用冷漠的态度对待政治、对待党团组织,认为政治进步与自己毫不相干;有的学生十分推崇西方的实用主义,将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考虑事情的出发点;有的学生则只用功利性和物质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社会经济政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中知识论与价值观分离的原因
第一、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不能把握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要求我们要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一切事物只有在联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在世界观教育中正是忽略了辩证法,没有看到知识论与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是既不能离开知识论也不能离开价值观的,二者相辅相成,一起形成马克思主义之“打不到的真理”。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把握不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论与价值观的分离有影响。第二、没有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整体性,简单地采取学科式的解读,从而知识论与价值论被理解为不同的学科范畴并再理解其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彻底的、科学的体系,整个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就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而言,大多注重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教与授,个别的甚至脱离开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学习。其实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实践观,在实践观里包括人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一个实践行为的发生既是认识世界,也是改变世界,认识世界也包括价值认识,改变世界以真理的把握为前提,实际上,历史科学领域的真理是价值真理。在学理上并不是分别有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所以我们对其二者的理解是万万不能分离的。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性以及论证的曲折性,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不深,不能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只关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学说,它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三个部分具有“一以贯之”的综合性特点。在论证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完全照搬以往哲学家的思想,而是将他们的思想进行扬弃,创立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完美的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这是在哲学部分。剩余价值学说则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这一点则是在经济部分。而在社会方面则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以及其论证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使得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停留在理论表面,能够真正的理解的少之又少。三、做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中知识论与价值观的结合首先,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中知识论与价值观分离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对于知识的学习已经引起了足够的注意,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二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着不小分歧及其差异。事实上,以人文素质为重心的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学中具有基础地位。因此,无论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它们全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条块分割,单科性院校较多,基本上分为文、理、工、农、医、财经、法律、师范等几大类。学校强调专业教育,忽略素质教育,尤其是忽略人文学科课程的建设。理工科院校除了设几门政治理论课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内容,以至于一些理工科学生书本知识多而社会常识少,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少。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学会一门专业知识或者只掌握一门技艺,而却不懂文学和历史,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没有做人的尊严感与生命的崇高感,那么我们的教育无疑是一种失败。其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改,推进知识论与价值观的结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大纲中人文学科的课程比例。长期以来,在“学以致用”这个教育观念上存在着认识误区过分强调一个“用”字。应当认识到,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不仅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而且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第二,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的科研工作,探讨人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和方法。人文学科较之一些实用知识有其独特的形而上的特性,它是培养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胸怀、充实心灵的工具。要防止功利主义的影响,坚持人文科学的本意和初衷。人文学科的内容不仅要体现人类发展史儿千年积累的文明成果,更应体现高昂的时代精神。社会的需求与变革,人的价值与追求,人才培养与规划,也都应是人文科学关注的话题。在教学方式上,切忌被动式教育,要把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心灵的感化,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昂向上的校园精神、严谨求实的学风感染和教育学生。校园文化是高等学府的广大师生在研究和教学的相互活动中,在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创造生成并能够共享的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推动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客观精神与生态环境。其本身是抽象的,附着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之上并弥散开来,作为一门隐形课程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生存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做到弘扬其不断追求的精神,也可以说是追求科学的精神与人文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实质通过各类创造活动使其成为师生的理念与行动。通过一系列校纪校规等规则的制定,约束和规范校园文化的方向与内容,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的高等院校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从而保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以健康、整洁的物质环境进一步强调和烘托学校的科学追求和人文追求。最后,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研究,科学编写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当中,不但对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有充分的涉及,对于世界观的教育也有着大量的论证。这就为我们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所以,必须要从经典作品里面寻求相关的资料,形成理论体系,并形成教材,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重要依据和方法论。同时,要努力探索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研课题来研究。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加强潜在的教育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并不是喊几句口号,讲几条原理就能奏效的。一方面,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向学生直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强调方法的兼容.把马克思主义通过其他教育领域里的教育形式反映出来。概而言之.就是要形成在教育大系统指挥下的联合兵种主体协同作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教育才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当代大学生也才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唐薇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探索
- 下一篇:人社局“双亮双争双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