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理论“中国梦”理性阐释
时间:2022-09-18 11:31:49
导语:马克思人学理论“中国梦”理性阐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梦”是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候提出的,这一概念并非是乌托邦式的构想,而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中国梦作为一种政治构想,其根本要求是国富民强,其根本目的是着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精神内核是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价值论,人的发展论。简而言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终极目标。本文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视阈,厘清马克思人学理论和中国梦的关系,透辟地解读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客观理性地阐述中国梦的目标构建,对中国梦进行全面深刻地理性阐释。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人学视阈下中国梦的探讨有所裨益,对于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中国梦;目标
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内涵阐述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精神内核是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价值论,人的发展论。马克思基于对以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学派为主要代表的人学理论的理性批判,进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身特性的人学理论。首先是人的存在论。马克思曾经谈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从中我们不难解读到,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有机统一,同时可以看出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其次是人的本质论。马克思曾经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是,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即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是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的本质进行基本的认知。第三是人的价值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价值就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生存于特定的社会历史之中,为了推动社会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进而人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社会价值是首要的,个人价值居其后。第四是人的发展理论。究其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终极目标就是使人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该理论的最终回归。马克思人学理论与中国梦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中国梦究其实质就是人民的梦,以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全面提升,作为中国梦的归宿。
二、马克思人学视阈下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一)现实的人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学术界对于中国梦的解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其何理论视角与研究视阈,其实质均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皆是围绕人而展开阐述和剖析。这一讨论紧紧围绕以下三对关系开展,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这三对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三对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视角下中国梦的根本指向,以上三种关系的和谐因此成为中国梦实现的关键所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人是依赖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内在性而言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与社会关系层面,深涉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存在由此而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同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人与自身关系层面,人是具有意识的高级生物,因此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指挥,进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二)人的主体性是中国梦的主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人民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之中是占据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人民的重要作用,紧紧地依靠人民,这样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党制定各种政策路线,均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也在检验着政策路线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人民群众是党的各项工作开展的动力源头,党的一切工作皆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人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至关重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的稳步前行,中国梦的实现,须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紧紧地依靠其辛勤的劳动,才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丰富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梦的实现,必然带来的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必然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提升,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三)满足人的需要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追求和目标,这就需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得以满足,人才能够更好地得以发展。满足人的需要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人的需要,推动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可以说社会的发展是人的需要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人学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这三个层次,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基于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其前提和基础。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升级的,因此社会在此过程之中也得到了发展。实现中国梦,就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置于首位,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人的需要必将贯穿于中国梦实现过程的始终,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鉴于当前的形式,中国梦的实现就是人民的切实需要,就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其中国梦实现的实践过程之中,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谈及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以及人的自由全都包括在内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亦离不开人的发展。马克思人学理论将社会的发展视为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这一论断被视为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同时主张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是因为究其本质而言具有一致性,因此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之中须要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重中之重。我们党也因此将“以人为本”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原则,同时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价值指引。人的全面发展,将会有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进而中国梦的实现将会指日可待。
三、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阈下中国梦的目标构建
(一)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微观目标。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人民的梦,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人民的幸福指数的再次跃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公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工薪阶层有更加满意的收入,能够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等等。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微观目标,同时是一个必要的关键的目标。人民的幸福感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系统的工程,第一要考虑的就是衣食住行,其次要考虑的就是人的发展层面的需求。当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隐患。正是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这种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以地方政府要切实解决好这些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人民的幸福指数才会提高。将民生的改善视为政府工作的重点项目,落到实处,人民幸福感的增强,中国梦实现的路径才会更加清晰。(二)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中观目标。“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谐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能够和谐融洽的共存。中国梦的实现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和谐社会是中国梦的中观目标。当今我们生活的社会,整体上是比较和谐的和融洽的,当然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也会个别的存在,为此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们仍要坚定的目标。如今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频发,个人需要无法满足导致人的心理失衡。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需要重新厘清,社会伦理需要引导重构,社会矛盾需要良好调节。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发展显得重要而紧迫。所以,中国梦的提出,是顺应时展潮流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国情,切实解决好当前的矛盾,将社会和谐作为目标和标准。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之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是重要且关键的。(三)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宏观目标。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而无法替代的作用。人民幸福感的提升、社会的和谐发展皆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反而言之,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能够切实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所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是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国梦的理论目标构建。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保障,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永盛不衰的有力支撑。一言以蔽之,我国一定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面发展,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够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够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作者:曹宇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群胜.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1:15-21.
[2]贾玉蛟.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当代诠释[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2:32-40.
[3]张晓杰.略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发展取向[D].日照:曲阜师范大学,2012:17-31.
- 上一篇:论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下一篇:浅谈“中国梦”思政课改革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