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发展

时间:2022-04-21 09:58:02

导语: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发展

摘要:创新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当前社会形势的急切需要。当前高校要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其原因,不断创新发展教育方式方法,促进教育更加人性化、普及化和立体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全面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相契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教育;存在问题;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的指导思想,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及民族的命运。在经历了38年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中国梦实现的接力者”,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实际效果,使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背景下,只有继续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人性化、普及化、立体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一、创新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当前社会形势的急切需要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总体上是好的。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国内变革不断深化,矛盾凸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严重问题,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实际效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需要坚持从观念、内容及手段等具体措施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上,创新发展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工作。从目前来看,在现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政治意识,社会责任开始消退的现象。政治素质是高校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关心政治,心系国家是我国青年大学生的优良传统。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然而,今天的年轻大学生开始淡化政治倾向,对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不感兴趣不在乎,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实现“中国梦”的接力人,在青年人中的政治思想教育有待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上,存在一些误解。一些学生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慢慢淡化,最终持有怀疑态度,认为该学说产生于若干年前,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比,早已经过时。在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一部分学术热爱社会奉献和另一部分人自我意识膨胀的两种局面。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普遍渴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面前,面对就业、恋爱等方面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失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方面压力。一些学生甚至把实现个人的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对立起来,既想实现个人“青春梦”,又不愿去付诸锻炼成长,这些问题都急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在高校中进行创新发展

二、高校当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面临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可以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成果在中国近年来极其显著。但也必须看到,高校当前马克思的理论教育仍然存在不适应的状况,教育效果并不好。这种情况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但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创新发展意识是最主要的原因。

1、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仅仅只作为一个政治理论教育

高校在过去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仅仅把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传授,没能很好的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中国实际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就是总结了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方法,包含了“实事求是”等大量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也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它包括品德、个性、智力、知识、技能和个人的自由等全方位发展。一方面,理论教育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仅仅是一种政治理论课教育显然是不合适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持有这个想法,就不会考虑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中融入受教育对象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当中去。另一方面,受教育对象更加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成就自己的“青春梦”。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更加注重被教育者的需求,空洞说教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而持有这种思想的教育者也可能产生仅仅重复理论教学的疲劳。

2、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仅仅作为是先进分子中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应该是对整个国家的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能力水平人的全面教育,并不仅仅只是对期望入党的先进进步分子的教育。其教育效果和覆盖面,将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状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变革的复杂深刻,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暴露,这些“成长的烦恼”使人们的在面对各种矛盾时思想不断动摇。作为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新一代青年学生群体,也给其带来了许多烦恼困惑,如:就业问题、恋爱问题、贫富差距等。如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者不能很好的面对青年群体的这些困惑烦恼,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原理有针对性的给予分析解决,帮他们解惑,那么就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用论”。因此,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授者不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仅仅作为是先进分子中的教育,更应该当作是普及化教育。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正在兴起,外来的意识形态也在对我国政治和文化不断渗透。极小部分国内分裂势力与西方境外势力勾结,他们利用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网络论坛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网上公众交流平台,发表极端言论,意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欺骗性描绘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给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当代“95后”青年大学生,成长于科技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对网络虚拟世界充满好奇,且个人理想信念初步形成,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辨别力,对西方思潮和文化容易全盘接受,盲目地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其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教方式并没有结合新媒体的运用,传统的说教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动力。

三、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的发展创新

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和谐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保证。当前,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仍需深化,应根据目前面临问题,将教育再发展创新。

1、教育要更加人性化

以人为本就是人性化的通俗之意。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及关心学生的发展。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中,应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相结合,即把青年学生实现个人理想的“个人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盲目地死记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对个人专业、成长成才和社会现实进行积极独立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不仅是作为党和国家的政治需要,作为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应充分作用于受教育青年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兴趣,进而进行认知、认同,最终运用。反之,盲目灌输理论教育,不考虑受教育者主体,很容易导致降低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兴趣,且容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教条化。同时,将大学生学习困境、就业困难、恋爱问题及学生关心的腐败现象、生态环境、贫富差距等问题作为教育素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原理加以分析,只有这样,青年大学生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

2、教育要更加普及化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要不分专业、不分年龄、不分政治面貌,在观念上不能仅仅作为先进分子的精英教育,要面向全体青年大学生,把深奥、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到具体、到通俗,把原先仅仅是少数大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到被全体青年大学生群体认知、认可、力行。从相关教育部门的数据来看,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人数已经超过四千万人,在这一庞大群体中,未来将会涌现出大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在这一群体中普及化,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主义低潮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有利于青年学子客观分析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也有利于助推青年学子实现“个人梦”。

3、教育要更加立体化

要整合当前多种教学资源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去,形成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互动、时政与理论结合教学,课外党课培养、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运用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体教学,展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教学模式。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满足课堂完成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也应注重把党史、革命史、地方史志及历史等交叉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拓展知识面,通过新媒体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还可以开展实践性教学、互动式体验教学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原先的纸质书本理论拓展到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空间,形成一个立体化、互动式的情景教学活动体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枯燥走向生动,从静态走向动态,积极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行观。其次,应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教学目标不仅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应将学生的运用程度、道德品质甚至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要建立完善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参与互动式教学程度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在分析处理问题运用中的评价,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评价等多种评价体系相结合。

作者:艾琦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靳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4-7.

[2]郝立新.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5(0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