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论述

时间:2022-03-17 10:29:46

导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论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论述

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只有在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深入地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有着重要的条件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是完全和优秀传统文化脱节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互相推动和弘扬。面对中国当今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其中很重要的是不能放弃或丢掉以前的东西,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够停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的脚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重大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研究少到研究不全面、到现在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框架理论体系。不断深化的研究体系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是不能停止的。

一、内涵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马上提出。它的出现是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就是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这个会议的召开,给中国人带来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因为它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历史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让共产党人更加坚定信心和勇气。此外,这次会议还有一个更加让人振奋的事就是,在此次会议上,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1]应用它。”“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2]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告诉中国人,这项工作的方法和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这样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下才会促进其实现。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发展中的三情,即党情、国情、世情的具体情况与其他的国家的发展情况不一样。这样的特殊性就是要求要在具体实际情况下用具体的不同于一般的方法去解决。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教材这样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3]中国实现具体化。”在这里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如何去化的问题。要解决怎样化才能更加科学、更合理,不至于让中国革命、建设、发展走歪路,尽可能地化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达到“化”出有中国特色、中国作法、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什么又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者见解,学者们更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把其内涵概括为:“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线、涵括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名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各种不同优秀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心理状态、思[4]维方式、价值追求、风俗习惯。”这个说法全面、辩证地概括了中国优秀传统的内涵。笔者很赞同这个说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深厚的优秀思想更是比比皆是,诸子百家光彩照人,看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光彩夺目。不管是在思想上的大慧,抑或是科学上的大智,抑或是在道德上的大善,还是在艺术上的大美等等,无不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历代相传,鼓舞人心,是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心灵上的支撑和满足。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有利条件

一种外来的文化,要在中国本土上生存,就要有它能生存的土壤,否则是不能够存活下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更是需要中国“土壤”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可以说是要有其适合的土壤为其“化”没有合适的土壤就不能生根发芽就不能开花结果。那么,这个条件是谁提供的呢?这个条件可以说是相当多的。但是,本文主要从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来说的。

(一)优秀爱国思想文化创造的良好思想条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使命、责任感和爱国思想、爱国意识、爱国担当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兴衰,永不止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兴天下之利,利济苍生”……祖先人的诗歌里、豪言壮语里,流露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的执着、对祖国的爱戴等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这样的爱国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的爱国、救国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所属的社会性质不一样,实践时间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出,他们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是主张爱国思想、意识和集体意识或说是拯救意识。有了爱国思想、爱国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条件之一。

(二)优秀的“大同、平等”文化思想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思想条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大同社会思想和渴望平等思想。小农经济的古中国,倡导的是三纲五常中君臣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的不平等。人之所以追求高的梦想和目标是因为于现实的不满足。正如以前的不平等思想的存在,所以,才会渴望超越以前的思想出现,即新的平等、新的社会。其中,这里的社会关系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是人与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平等关系,人与自然的共生状态的平等关系等等。对社会关系的平等的追求和美好社会的向往,说白了就是对未来社会的追求,只是在社会高级或者初级阶段上的不同。所以,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它对以前社会的超越和追求,可以说,它们有着相通之处,最想达到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类解放。相通之处,就会更好地接纳,不会有很大的冲突。所以说,这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

(三)优秀的知行合一文化思想创造了良好的践行思想条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是知行合一的思想。知行合一,也就是要讲究做到实事求是,追求的是经世致用,扬弃的是假大空、虚伪、坐而论道,弘扬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人生和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讲究说的和做的是一样的。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抑或是佛家也是很摒弃虚假、空洞,追求实在,讲究事实求是,讲究知与行的统一。这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是相通的。有了这种相通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到来,不会是人们眼中的异类,而是用尊敬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他。因此,可以说,这种知行合一的文化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良好的践行思想条件。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一)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弘扬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的开放性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式的。它是可以传播的。哪里需要它,它就会到哪里。这样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从西方来到遥远的东方,传播到中国来的原因之一。那么,中国为什么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接受马克思呢?除了中国现实的革命、建设、发展的国情、党情、世情的决定下,还不能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性和包容性的继承和弘扬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在中国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达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接受、认可。其实也是因为中国人厚德载物的博大情怀,海纳百川的胸怀。中国历史是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百花齐放,如果没有包容性,没有开放性,那是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再者,在近现代史上,鸦片战争之后,倡导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器物等西学东渐的景象。这也是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所以,可以看相互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二者的品质。有共同的特质,有相通的理念。那么,也证明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正确选择。这一选择,无疑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选择,更是对它们二者的弘扬。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弘扬在实践论里讲到,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说,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出到底认识是不是正确的。有了认识,还不能说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因为,认识有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之分。所以,要证明认识是正确与否,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是脚踏实地地处理事物和问题,不弄虚作假,不胡乱非为,确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颠三倒四。要结出累累硕果,那是需要方法的,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中说的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方法,把一般性同中国的三情,即具体国情、党情、世情相结合。每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有适合的土壤。不是在哪里都可以生长,不是哪里都可以长出新事物,没有根据每个地方的土壤、气候等播种子,是不可能生根发芽,更不会枝繁叶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个过程,也是好比一粒种子,光是看放哪里都是适合的,但事实不是这样。只有种下去,只有种在合适它生长的土地,才会发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注重实践,事实求是的思想是正确,口说无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好的事实说明和见证。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对对此思想文化的弘扬和继承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吐故纳新”的弘扬先秦庄周《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原意是指,人在呼吸的时候,他的整个过程就是呼出浊气。但是,呼出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新鲜空气。现在很多情况下是指扬弃旧的,然后吸收新的,不断实现创新,实现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僵硬死板一成不变的。它要在中国化过程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可以说,就是要实现创新发展,而不是照搬照抄,说一就是一,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改变。中国人的思想里一直都有着吐故纳新。在这样的思想文化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探索必定会实现突破和发展。突破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扬弃旧的不适合中国具体的实际发展的理论,发展和创新与中国实际相适应的理论,才能更好实现中国的发展。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中的发展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有梦想、地区有地区梦想,国家同样也有梦想。不甘落后的中国,也必须要有梦想——中国梦。有梦想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该如何去实现。中国梦想在思想文化方面,最重要的是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思想。多少年来,还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关心国家大事,渴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团结,并为此不断地努力。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友善待人思想文化,没有一己私利,没有贪图小便宜的人格,社会的安宁和谐等等。有了思想文化的支持,中国梦的实现不再是无依无靠,不再是畏手畏脚,而是大胆地往前走。中国梦的实现,文化强国梦也会实现。那时候的中国传播的是中国声音、主导的是中国话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在传播、在弘扬。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梦想,就要奋发努力去实现梦想,那到底是要如何实现梦想呢?梦想的实现,需要理论作为指导。但是,不是随便的一个理论都能够成为指导思想,那必须是科学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才可以。在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但是,社会是发展的。理论也必须是要与时俱进的,不能是理论永远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中国梦的实现,所要面对的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的理论支撑更是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在实现中国梦这个过程中,不断促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梦想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脚步也不能停止,更是不能放弃,而是要不断地发展。理论的发展,需要文化创造条件。优秀文化的弘扬,也需要理论为其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理论与文化的关系。但是,它们也具有特殊性。研究他们二者,有着重要的作用,让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更加为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而奋勇前进。

作者:唐丽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9.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9.

[3]吴树青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4]唐山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共生性[J],湖南社会科学,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