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
时间:2022-03-16 02:52:23
导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始在国内高校兴起并日益成为一种时代潮流。面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必须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领导力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当前,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现状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当前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动性;指导作用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美国逐渐受到重视[1],并呈现日益蓬勃发展之势。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始在国内高校兴起。根据国际领导协会的界定:“领导力教育主要是指在学校系统、社区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各级各类组织中,促进领导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1]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兴起并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现象。面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当以何种理论视角审视当前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现状?怎样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效?文章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我国的兴起
根据美国“领导力多院校研究项目(Multi-Insti-tutionalStudyofLeadership,简称MSL)”①2012年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美国高校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数已发展至1200个[2]。伴随着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蓬勃开展,国内部分高校也发起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探索与尝试。通过网站检索和文献资料查询,笔者发现国内最早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出现在2002年。为了“把服务青年提高到新水平”,工青团广州市委、市学联委托广州市团校举办了首届“学生领袖训练营”,“来自广州地区22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会正副主席和部长、团委正副书记和委员等共82名学生参加了训练营。”[3]就高校而言,上海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的高校之一。早在2005年10月,该校成才与服务中心在本校网站上打出了“领导力训练营”学员招收广告,训练营以学生领导力培养为主题,招生对象为有一定团队管理经历、参与过社会实践或有学生工作经验的、有强烈的成才动力和愿望的、崇尚团队合作精神的在校本科生。通过对学员们进行“领导力优势发现”“领导力校园实务分析”“成功人士焦点访谈”“模拟情景训练”“高校学生组织实务分析”等内容的课程培训,达到学员自我认识、经验分享、自我激励与团队成功的目的[4]。此后,各种形式的领导力教育在我国高校陆续出现,仅就上海高校而言,尝试以各种形式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高校就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领导力教育在国内高校的兴起决不是偶然现象,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大学生终身发展的现实需求[5]1-11,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未来领导人才的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和储备[6]。然而,由于缺乏社会共识和理论研究,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实践中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故而进展较缓慢[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活动,有利于当前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的良性发展。
2基于“人”的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人是什么”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一直在反思并试图解答的恒久话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实践,从而彻底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界限,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2.1实践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
首先,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人类的认识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服务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57其次,实践作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人类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并结成各种关系的。人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不能用主观思想来检验,也不能用客观对象来检验,只能由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7]58-59
2.2人类的实践行为具有主观能动性
与动物的自发本能活动不同,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体现在:一方面,人类的实践行为受主观意识所支配,是人的理性思维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所言:“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8]另一方面,人赋予实践活动以超越生命活动的理性意义。此外,实践作为人的主体的客观对象性活动,把人的目的、思维等主观意识对象化为一种客观实在,从而创造出一个“人化”的客观世界。恩格斯曾经说过,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了外部自然界,“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9]
2.3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9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其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受主观意识所支配,实践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离不开正确认识的指导。此外,由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56。实践主体的社会性决定了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人们在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照搬照抄的机械化倾向。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提供系统的领导力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社会人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3.1突出实践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根本地位
实践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领导力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素质能力,只有在实践当中去获取并最终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纵观国内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形式与途径,不外乎以下几种:以社团和项目形式开展大学生领导力实践活动,如清华大学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复旦大学“青年领袖培养———卓越计划”等;以培训班形式开展大学生领导力集中培养和训练,如浙江大学领导力提升班、武汉科技大学“科大英才”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等;以讲座、论坛形式开展大学生领导力专题讲座,如浙江大学全球领导力论坛、浙江科技学院的人文大讲堂《如何提升您的领导力》等;以课程形式开展大学生领导力专门教育,如北京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如何提升领导力》、成都大学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学生领导力》等。由此可见,除了个别高校将领导力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之外,国内高校目前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依托第二课堂,通过项目、培训等实践活动方式来开展。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回应了学生对于领导力教育方式的期待。然而,相较于国外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给学生提供的全方位、渗透式的领导实践而言,国内高校领导力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比较单调传统”[10],领导力教育在内容安排上以课堂讲座偏多,教育方法上也是以传统灌输式方法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效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在领导力教育中的根基地位:首先,在领导力教育的内容安排上,要进一步增加实践体验在教育培训当中的比重。纵观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项目设计,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于实践环节的重视。如: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领导力教育就是由5个远程课程和120小时的实践所组成,其内容构成上主要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11]。其次,在领导力教育的途径形式上,要进一步拓展领导力教育活动的实践载体和平台,使其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学生领导能力的获取不是靠课堂几节课的知识灌输或者一两次的集中培训,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除课堂教学和集中训练之外,国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形式,如班团工作、志愿者服务、园区建设、社会实践等都应该成为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有效平台。再次,在领导力教育的方法层面上,要摈弃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引进体验式、感悟式、讨论式、反思式等国外领导力教育实践行之有效的方法举措。
3.2重视理论研究,发挥领导力理论的指导作用
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离不开对于领导力内涵的合理理解,即采用何种领导力理论这一核心问题。然而,尽管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日益成为一种潮流,各种教育培训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高校开始出现。然而,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是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缺乏相关理论的具体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领导力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分离。当前,国内从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主要以高校的硕博士研究生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为主,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往往是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的学生事务工作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分离,“阻碍了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向纵深发展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也阻碍了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5]20其二,领导力教育本土化研究的缺失。近年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研究成果也呈逐年递增之势。然而,“从当前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大多停留在介绍和总结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而针对中国大学生的本土研究则较少。”[5]18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打破对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依赖,结合中国国情特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大学生自身成长需求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大学生领导力理论迫在眉睫。其三,领导力教育的实施主体理论储备的匮乏。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主体主要是从事一线学生事务工作的学生工作者。总体而言,我国国内高校特有的自成体系的学生工作队伍有其开展工作的独特优势,如可以确保各项学生工作得以快速高效运行,从而有效克服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覆盖面不够、师资短缺以及经费不足等问题的产生。学生工作人员多元化的学科背景也符合领导力教育的多学科要求。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国内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者缺乏开展领导力教育所必备的理论支撑。因此,发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指导作用不能忽视一线学生工作人员的领导力理论培训及实务训练。
3.3注重领导力教育中大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学生的发展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必须注重作为教育客体存在的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与领导力教育内容之间形成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通过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互动,大学生在认识和改造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发展建构了自己。当然,承认领导力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作用。领导力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领导力教育内容的认识和改造并不是自主发生的,他还要受到教师对教育内容的主导和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不仅与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对象性关系,还通过教育活动与学生之间发生着极为密切的交互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对象化活动正是通过这种交互关系达成的。在这种基于交往实践的领导力教育主体间关系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体现在强制、灌输上,而是鼓励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并发展自己的领导力知识和技能。美国学者Curtin根据对美国52个领导力教育机构的领导力教育方式的调查研究,认为领导力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教授(Teaching)和促进(Facilitating)。教授的主体往往以专家的身份出现,重在向参加领导力教育的团体或个人传授领导力的相关知识。促进的主体则往往以协助者的身份出现,重在帮助团队或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相关的领导力知识和技能。调查结果显示,促进的方式较教授的方式更为普遍[12]。
3.4强调领导力教育中人的本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认识产生于实践,而人类实践的需要和发展推动了人类认识上的需要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那样:“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13]离开了人的自身需要,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人的需要本质决定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必须以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为目标,关注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本体性需求,如成为未来领导者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技能等。同时,由于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决定了人的本质不仅具有“需要”这种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性。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培养人、发展人为目标的教育,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许和要求。因此,处于中国快速发展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也应该主动对接中国当代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满足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4],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指明了方向。
作者:李秀娟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智强.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9):4-7.
[2]OvernJE.FindingsfromtheMulti-insttutionalStudyofLeadership-institutionalSurvey(MSL-IS):ANationalRe-port[C].CollegePark,MD:NationalClearinghouseforLeadershipPrograms,2012.
[3]朱敏.寻找学生领袖[J].大学时代,2005(12):9.
[4]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03-104.
[5]陶思亮.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与教育模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23-2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0]王姬文.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现状与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1):119-120.
[11]闫莹,桂勤.六所加拿大高校面向本科生的领导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1-5.
[12]CurtinJL.Teachingversusfacilitatinginleadershipdevel-opment:Trendsinbusiness[J].JournalofLeadershipEdu-cation,2002,1(1):58-6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4.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 上一篇:工程建设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
- 下一篇: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财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