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2-03-16 02:45:31

导语: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涵盖丰富的生态伦理,其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阐释,为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内涵,分析其现实意义,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就在这巨大的成就下却涌动着愈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大范围的雾霾,锐减的物种,紧缺的资源等强烈地昭示着生态问题的紧迫性。鉴于此,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定性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国家发展长远大计,首次独立成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国家总体布局之中,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目标。2015年两会期间,生态保护成热点话题“,铁腕治理”生态问题成政治工作报告新亮点。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充分显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马克思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诠释,对于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内涵

(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应与自然和谐共处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认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依托于自然界,发展的物质资料来源于自然界[2],假若人类肆意破坏自然,必将给自然生态带来不良影响,反之,自然也会对人类的恶劣行为进行报复,让人类自食其果,这种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狭隘生态观的批判,是马克思生态思想自然观的体现。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互相征服或互相消费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生产及生活资料,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劳动的产生源泉。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相当于爱护人类自身,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保障人类持续发展。

(二)人的实践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人类优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原因在于,人类不仅能认识世界,还能改造世界,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依赖与被依赖,更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这种实践对自然界造成影响,同时也被自然界影响。人类在从事实践活动时不应随心所欲,应充分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规律约束自身行为,合理改造世界。否则,人类将遭到环境的惩罚。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说到:“人类利用实践使自然服务于自身,并支配自然时,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3]从长期的实践来看,每一次人类对自然所实施的破坏性实践活动,都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若不加以及时的挽救和弥补,必然会导致人类失去自然界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类在支配自然时应以把握、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类支配利用自然的历史实质上是不断认识利用自然客观规律的历史,与人类持续发展的历史是相一致的。

(三)人类与自然实现和谐统一,应改革不合理制度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考察分析后,即肯定了资本主义为人类社会带去的巨大进步,又揭示了其制度固有的、野蛮的经济剥削、殖民掠夺及反生态性质。在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驱使下,资本家们为获取更多的权利地位、财富利益,功利的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只管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毫无顾忌的破坏生态环境,争夺自然资源,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获取了更加优越的实践技能,进而更加狂妄的展开对自然的掠夺,对生态的污染。气候的恶化、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等生态问题,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加剧。资本主义以“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发展现代工业,长期以来,对自然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将人与自然置于对立状态,脱离了和谐统一原则。在生态危机的巨大威胁下,资本主义国家尝到了破坏自然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的苦果,试图改变这种局面,然而,资本主义固有的性质和矛盾,使其无法有序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不会再为私利无节制的从自然中索取,破坏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交换,合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从而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状态。马克思认为,社会化的人与自然进行的物质交换是最适合且无愧于人类本性的物质变换。因此,生态问题实质上是制度问题,要想从本质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归结于对社会制度的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人类迫切需要正确审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虽说明人可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但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求人不能脱离自然,也不能过度支配、征服自然,必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打破自然生态平衡,危害自然循环能力,最终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虽然创作人,但人也会改造自然,自然同样也会作用于人,因此,人与人之间存在经济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物质关系,另种关系相互依存也相互制约。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从理论层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科学解读,为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基石

传统的发展观,只管现展,不顾未来发展,只管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合理的长期规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未能给予辩证统一的认识,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去了巨大损害。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间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石。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若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肆意开发而超出自然界自身承载能力,自然界必将不嫌反补现象,进而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统一正是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思想基石。

(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依据

工业文明时期盲目的发展经济,过度的征服、改造自然,使生态环境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人类重新审视并反思传统文明中改造世界的行为,认识到,必须以生态系统的发展为前提,才能保障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等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前提,将人类对自然改造行为控制在自然合理的承载范围之内,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揭示了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剥削本质,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要充分认识到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的破坏其实质上就是对人自身的毁害,自然生态的恶化其实质是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的恶化。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科学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生态意识

工业文明的长期发展,不仅形成了粗放式的生产模式,更形成了征服、主宰自然的行动观念,人类向自然界的大肆进军,虽取得了一次次胜利,但这种胜利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应改变传统人类主宰自然的观念,树立现代生态观念,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环境。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生态环境却在日渐恶化,在某些地区,雾霾成为一种天气,足见环境污染的严重,但是,现今还是有很多公民为形成积极的生态文明理念。而培养公民形成正确的生态环保和生态文明意识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所在。解决生态危机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与努力,因此,在全社会建立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心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公众中广泛传播与生态环保相关的知识,例如,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公众性平台,将生态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灌输到公众思想意识中,再通过意识外化为行动,使公众生态环保付诸于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有效的开展。

(二)创建生态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以粗放型模式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实践证明,该模式虽然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秉持着对资源合理高效的循环利用为宗旨,以低消耗、高排放、高效率为其基本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其基本原则,形成的一种契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增长模式[4],相较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生产、高消费、高废弃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换言之,循环经济以最大化的节约资源为目的,以最大程度的提升资源利用率为核心。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它提倡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提倡生态化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传统意义上无节制、无计划,以满足利益需求为中心的消费理念实质是享乐主义的表现。自然资源大多是有限的或不可再生的,这与人类为个人目的而肆意掠夺自然是矛盾的,如果人类过分强调物质,必然会大规模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导致资源加速枯竭,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危及人类生存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现代化的生态化生活方式,应以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的绿色消费方式为主,考虑自身利益时兼顾他人利益,实现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这样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人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生态文明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之所以会出现不协调,其根源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异化[5]。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消除异化,应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健康、和谐的社会制度。只有共产主义可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认识并处理生态危机,构建起科学健康的生态机制,实现共产主义,进而实现生态文明。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宗旨,构建健康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构建合理有序的生态机制,健全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人、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时期,合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为理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中国化,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道路。

作者:张咪乐 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赵志升.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兰州理工大学,201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4〕蒋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12):52-54.

〔5〕雷结斌,胡伯项.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求实,2013,(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