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考察与特征综述
时间:2022-06-03 08:25:00
导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考察与特征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中国建立初期,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处于急剧转型之中,新旧思想交替更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尚未内化为人们的自觉共识。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社会各阶级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普及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开展“破旧立新”的思想文化运动,积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强化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以确立其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流地位。总之,建国初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也正是凭借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逐步在广大民众中传播开来的,并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和认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根据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党员干部、工农群众、高等学校、知识分子等进行声势浩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和教育运动,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党员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满足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需要,1951年2月,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指出:“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必须极大地加强起来。这是提高干部、改进工作的根本方法。”《决定》遵循理论教育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党内的实际情况,按照党员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将党员的理论学习分为三级:学习政治常识、学习理论常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这一决定,迅速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热潮。党中央通过党校培训对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通过整党整风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学说贯穿到执政党的党风教育中,这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而且使广大人民群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同时,党中央还十分重视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特别是自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工农群众加强文化和政治教育
工人和农民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最主要的是让工农群众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针对广大工农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冬学这一传统教育方式,紧密结合当时的主要任务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建国初期向农民宣传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结合抗美援朝运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运动向广大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广大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也受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工农联盟思想的教育,等等。这些实践,不仅使广大农民了解了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掌握了一些政治理论,还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觉悟。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工人培训班、开办夜校和工农速成学校等多种方式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不仅使广大工人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还提高了广大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三)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高等学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基地。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途径。建国前夕,各解放区就对高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取消国民党陈腐反动的课程,开设革命的课程。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教育部成立。教育部一成立就着手讨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教育部先后主持召开了大学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以及新民主主义论教学讨论会。195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北京师范大学规程》,规定政治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共同必修课。1950年7、8月份,教育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讨论会,认真总结近一年来的政治课教学的经验教训,同意把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论两门课作为教学重点,进一步推进了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1952年,教育部认真总结近三年来的经验,作出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开设马列主义、思想课程的指示》,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列为主要课程,这一指示的,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建立的标志。1955年6月,教育部又作出指示,把“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探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的大众化。
(四)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改造
建国初期,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思想上有消极守旧的一面,但他们欢迎新社会,拥护新中国。党根据知识分子这一实际状况,决定对其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帮助并引导知识分子改造旧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51年9月,党在知识分子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北大校长马寅初开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先河。他首先在北大教师中发起了政治学习运动,希望通过教职员工的思想改造来推动学校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他认真总结本校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思想改造的经验,并提议将这一经验推广至全体知识分子中去。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教师也相继开展了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这场由教育界发起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逐步扩大文艺界、科技界乃至整个知识界。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文艺界开展整风学习运动的指示》,要求清除文艺工作中的资产阶级思想。1952年1月,全国政协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的指示》,成立学习委员会,组织各界人士开积极参加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要求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党的重要文件。这样,全国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便形成了。这次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积极的成就。广大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提高了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开始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二、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论析
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党员干部、工农群众、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利用执政党的地位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意识形态建设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处于急剧转型之中,新旧思想交替更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尚未内化为自觉共识。因此,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意识思想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掀起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热潮,在社会各阶级中间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活动,通过思想理论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破旧立新”的思想文化运动,积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强化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以确立其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如1950年冬天开始的运动,启发了农民群众提高反对封建思想的觉悟,激发了农民群众提高反对封建意识的自觉性,为清除广大农民群众身上的封建思想扫除了障碍,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残余意识形态;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大批判运动,逐步清理了知识分子身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课程,借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国大专院校所进行的政治课程改革,逐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以及以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两方面的工作使马列主义、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现了马列主义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化,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整个过渡时期和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的指导地位,并逐步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初步完成了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由此可见,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是以执政党的身份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进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围绕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而展开
1949年-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推进新中国的各项民主改革,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为主题,紧密围绕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这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出特点。
紧密围绕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而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这一时期是有突出体现的。比如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而发起的抗美援朝运动,是对广大工农和战士进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宣传教育的生动事例;为了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以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而进行的整党整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学说贯穿到执政党的党风教育中,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而且使广大人民群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无疑是对全体党员进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的教育;结合对广大农民进行唯物史观与阶级的教育;围绕知识分子问题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还有之后围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对工农进行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等。这些做法,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与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解释、宣传和教育,充分贯彻了服务社会主义革命中心任务的原则。
- 上一篇:市交通部门安全活动方案
- 下一篇:历史课堂导课艺术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