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自由思想

时间:2022-03-19 10:17:00

导语:小议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自由思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自由思想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中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探索的结果,也是对其自身的政治哲学经济思想进行思考总结的结果。长久以来,人们只看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细节,但未从整体来仔细思考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本文拟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涉及到的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共产主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人的本质;共产主义;自由

一、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体现

(一)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异化”的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立在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推崇之上。马克思继承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才是实证的,是其批判的基础。在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是从“异化劳动”开始的。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是从四个层次: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认识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大,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化是工人贫穷的原因,工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因此,工人无法把握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己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劳动越多,劳动产品对于工人的反抗力量就越强大。

在分析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异化的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不是工人自身的东西,而是用来否定工人的东西。劳动不再属于人的本质。工人参加劳动不是感到幸福,而且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异化劳动首先使人脱离外部世界,自然界不再为人类所把握。其次,异化又使人自身,使其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人的本质与人相异化。最后,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进入社会的全面异化阶段,即人与人的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向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异化劳动导致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工人生产出的与自身异化的人——资本家,控制整个劳动产品,工人的劳动。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更加导致了异化。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介意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因此,工人要得到解放,必须解除异化劳动,才能达到整个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工人解放,才能将社会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进入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中,此时,整个人类才能解放。人才能重新获得其本质,才能有真正的自由。此时,劳动也不会成为痛苦折磨,而成为人们必须的实践活动。

(二)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体现

在探讨人的本质的时候,马克思首先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是,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理论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实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在此,马克思直接表明了人与自然的第一重关系。人是自然人。人的存在依赖于自然产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是统一的。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自然界处于基础的地位。“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的生命也不能创造,他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同时,自然界一方面为工人提供了生存资料,另一方面为工人提供了生产资料。“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最后,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实现自己的本质,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人改造自然界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人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的进行生产,只有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能够真正证明自己。自然界与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达到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三)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共产主义思想中的统一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模型的终极形式。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及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作为自我异化的私有财产的扬弃。这种扬弃是一种积极的否定,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肯定(占有和复归);这种复归是一种保存,是对以往人的本质发展成果的完全保存和肯定,是连续性上的中断。同时共产主义作为对“历史之谜”的解答,是对以往历史之背离人的本质的一种反动和批判,因而它实质上是对人的存在状态问题的一种解答和回应。马克思认为“社会”就是“人的”社会,是人的本质的复归,是共产主义运动;这就为我们把握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提供了一种契机。

二、马克思“自由”思想对于黑格尔“自由”思想的超越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手稿》中主要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但是,不同于黑格尔纯精神形式的自由的要求和思想活的解放的要求,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对于其的超越主要体现在自由思想的完成上。马克思完成对黑格尔“自由”思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其自由思想的实现上:通过扬弃和自我异化的实践劳动来获得自由。

黑格尔所谓的自由只是一种思想上的自由,思想上的无约束状态,是思想成为自身的结果。黑格尔认为“理性乃是有目的的行动。”“精神的东西是本质或自在而存在着的东西——自身关系着和规定了的东西。他在和自为存在——并且它是在这种规定性中或在它的他在性中仍然停留于其自身的东西。——或者说,他是自在而自为。”从《精神现象学》可以看出,黑格尔的原意在于论述理性的目的就是通过自身而回到自身,回到经过“异化”之后的更高层次的自身。而共产主义社会,在“异化”的过程来讲,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其自身相异化,不断自为发展所达到的更高一个阶段,是马克思“自由”思想实现的终点。如何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有通过实践劳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手稿》中马克思强调了通过实践劳动来摆脱异化,实现人的本质。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事实,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使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因此,工人要实现自己的本质,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只有重新掌握劳动,掌握劳动产品。使劳动真正称为自己的劳动,成为获得自身的手段,因为“劳动是为每个

人设定的天职。”而另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自由只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思想自由,不能解决时代的现实问题,这正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的地方。

总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仅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批判,更是马克思“自由”思想的阐述与对黑格尔自由思想的发展,总体把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能更清楚黑格尔思想对于马克思的影响和马克思自身的独创性发展,为理解马克思提供总体性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