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论文
时间:2022-09-22 03:56:00
导语: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时代特征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在重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研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
恩格斯曾指出:“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那么,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进程从哪里开始呢?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的政治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转移,重新开启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序幕。他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邓小平从政治角度讲经济问题,指出:“就我们国内来说,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因此,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现实依据,又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作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世界实际相结合,并把这一结合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过程。20世纪中期以来,时代主题和世界面貌的转变,使现代化潮流更加凸现。邓小平基于对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及世界面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认识转变,站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曾意味深长地说:“现代化这个名词很好。”在邓小平看来,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他说:“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
同时,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他指出:“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同世界的现代化潮流结合起来。但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中国的特点。一方面,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正如邓小平所说:“但在四个现代化面前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现代化不是“”,是适合中国情况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世界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过程,既体现了“现代化一般”,又映现了“现代化具体”的中国特性,同时,又展现了其博大开放的战略眼光。正是中国现代化目标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中国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二、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方法论基础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方法论基础,概括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括为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把握。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同时,又把实事求是具体化。他曾经对列宁之所以是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给予过精辟的回答,指出“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革命。”
这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这四个要素,概括了邓小平对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精义。这一概括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髓的内在本质,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和具体的情况(实际、逻辑)相结合。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深刻地体现了“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这四个要素。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主题特征,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即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进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三、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早在1956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但是,“必须研究本国的特点,离开本国的特点去硬搬外国的东西,这条普遍真理就不能实现。”
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考,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展开的。较之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新的贡献。第一,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是从“两个凡是”的新的本本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搞清楚“什么叫思想”的问题。首先,邓小平强调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不能肢解、割裂思想;其次指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根本点;然后,通过把思想和晚年错误区分开来,强调坚持和高举思想伟大旗帜,就是要从我国现实出发,发展思想,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指出:“什么叫高举思想的旗帜呢?就是从现在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提出、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如果只是讲过的才能做,那我们现在怎么办?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嘛!思想也要发展嘛!否则就会僵化嘛!”高举和发展思想,就是要从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的具体情况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是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解放出来。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二,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是因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相关联。只有搞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正确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正确对待中国的国情。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做了三个方面的回答: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二,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在实践中发展。由此,邓小平提出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同教条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第三,在如何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方面,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公务员之家
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这就提出了国情认识的基本思路,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产生创造了前提。1981年6月,邓小平主持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肯定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明确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范畴。他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提出,表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新的飞跃。第四,邓小平在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
邓小平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时,有着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但是过去我们有缺点,没有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关键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具体体制相区分,采取的具体体制没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我们选择一个使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的体制,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联系在一起。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共同富裕,“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区分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正是立足于这一判断和认识,邓小平紧接着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手段。这就在坚持“老祖宗不能丢”的前提下,说出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这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第五,邓小平在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的同时,又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时代的面貌。邓小平认为,当代世界主题的转换、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时代面貌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邓小平在1989年5月16日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说:“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如不能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也就无法真正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中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又要把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化及其原因探讨论文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