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新成果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21 03:49:00

导语: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新成果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新成果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6O年代以来,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走出生存环境危机已成为人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的提出则是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时代性召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而生态文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的起点。

一、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人类社会经过大约四百万年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时期。

就人和自然的关系而言,原始文明是“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在那个时期,自然界与人既是直接同一的,又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类对自然界基本上处于依赖、顺从、恐惧、神化的状况,只是为了生存而被动的适应自然,因此不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做出大的破坏。农业文明被称作“亚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在此期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有了一定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局部地区的环境破坏,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并没有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人们凭借知识的力量,以自然的主人自居,自然沦为机械的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因此这一时期被学者们称作“人类中心主义”时期。工业文明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人类因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取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使人类的发展陷入困境,连基本生存都岌岌可危。2O世纪60年代卡逊的《寂静的春天》、7O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文章相继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提出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人类为解决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然而,工业文明是以“控制自然、自然是为人而存在”为核心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文明范式。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公务员之家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