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理想现实统一论文

时间:2022-06-09 04:21:00

导语: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理想现实统一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理想现实统一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政治价值观的要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政治价值观的性质定位;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政治价值观的中国实践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被认为缺乏言说现实政治生活的维度、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谋取方向:实现无产阶级各阶段利益的所需、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强调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克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冲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由于始终指向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所需、是发展中国家,可塑性较大、形式价值就是无产阶级经历的每个阶段即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中的平等、公正、民主、自由等的价值形式等,具体请详见。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被认为缺乏言说现实政治生活的维度,因此经常冠以“理想性”的政治价值观,之所以有这一认知,主要突显其理论的批判性,而忽视其建设性的特性。本文通过剖析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要点、性质定位及中国实践,体现其“现实性”的一面。

一、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政治价值观的要点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谋取方向:实现无产阶级各阶段利益的所需

政治价值观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人类各种利益需求的外在表现,“‘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及逻辑是建立在利益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劳动群众被认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强调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所需是历史上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力之源。而在众多的社会活动中,政治运动的“目的在于用一种普遍的形式,一种具有普遍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形式来实现本阶级利益的阶级动力”。但由共产党人所领导的无产阶级的政治运动谋取的并不是本阶级的私利,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与此同时,由于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利益,因此,作为政治运动的组织者——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也就是要把无产阶级的阶段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最终实现共同利益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宣称自己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政治所确定的价值目标要由无产阶级认可、承担和实现,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的谋取方向是实现“本阶级利益”即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共同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强调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

马克思提出一对概念“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正是在认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确立了政治价值的行为准则。对马克思来说,“政治解放”就是新的政治共同体即政治国家从旧的市民社会中独立出来的政治革命,从而产生新的社会价值,得到新的政治共同体的承认并制约保护着新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一方面分析了“政治解放”的积极性:“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不言而喻,我们这里指的是现实的、实际的解放。人把宗教从公法领域驱逐到私法领域中去,这样人就在政治上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宗教不再是国家的精神;因为在国家中,人——虽然是以有限的方式,以特殊的形式,在特殊的领域内——是作为类存在物和他人共同行动的;宗教成了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领域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精神。它已经不再是共同性的本质,而是差别的本质。它成了人同自己的共同体、同自身并同他人分离的表现。”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政治解放的限度一开始就表现在:即使人还没有真正摆脱某种限制,国家也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即使人还不是自由人,国家也可以成为自由国家”。这里马克思清楚指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所实现的只是政治形式的解放,顺应了少数有产者们的解放,还不是大多数人的解放。对这一阶段“政治解放”限度的破解问题,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法国所有的健康力量都承认:在法国和欧洲,共和国只有作为‘社会共和国’才有可能存在;这种共和国应该剥夺资本家和地主阶级手中的国家机器,而代之以公社;公社公开宣布‘社会解放’是共和国的伟大目标,从而以公社的组织来保证这种社会改造”。这样,政治共同体的“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的统一,为人类的最终解放奠定政治制度基础,从而构成了政治价值的行为准则。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克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冲突

政治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基于政治价值的谋取方向,对政治的体制、运行机制、政治生活各个方面进行评价的基本准则,也就是对政治能否满足政治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的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谋取方向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阶段利益与长远利益,因此政治价值的评判具有阶级性、历史性,也就是依据具体历史条件和政治存在的客观基础来进行评判。对评价标准确定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并且,马克思明确指出要区别两个层面的社会变革:“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可见政治价值应定位在“是否意识到现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并力求克服它”为根本的评价标准。至于具体如何确立合理的政治价值评价标准,由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期,才会产生。”所以,政治价值的具体评判标准应遵循政治本身发展的规律性与政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的统一,即关照真理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的统一,实现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诉求。

二、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政治价值观的性质定位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由于始终指向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所需,以克服实践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冲突为价值引导,通过强调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把由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割裂开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政治职能的社会回归。就政治价值本身而言,有实质价值与形式价值之分,成熟的政治价值应是实现两者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其政治价值实质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共同利益,而形式价值就是无产阶级经历的每个阶段即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中的平等、公正、民主、自由等的价值形式。因此,与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的抽象一维的价值政治相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质是利益政治,即把政治看作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利益政治就是指利用国家政权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协调的活动。它以鲜明的价值立场实现了政治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相统一的政治价值观的定位。同时,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利益政治并不排斥个人利益,因为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视角认知人的本质及个人利益的实现问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由于每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社会活动,所以要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相结合来认知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及确定实现的途径,因此就这点来说,马克思主义利益政治与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强调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的功利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以利益政治为性质定位,以实现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为价值旨归,因此,具有历史传承的生命力。

三、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政治价值观的中国实践

以马克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中国,自从国家成立以来的政治演进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发展轨迹,这首先因为它是发展中国家,可塑性较大;其次随着政治运行的内外环境从封闭到逐渐开放,价值主体的分化和最大利益诉求从自发到自觉等的转变,中国政治实践是在不断寻求价值目标的准确定位及实现机制。与西方社会抽象、普世的价值政治相比,在政治价值的认知上,中国主流认知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如新中国政治推进构建的“人民共和”的国家、中国执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与坚持、确定初级阶段温饱、小康、富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科学发展到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推进及践行等,都体现了中国政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始终坚持维护“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利益”的价值原则,这种大体上能够兼顾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政治价值观,立足于“广大人民”这一主要的利益主体所形成的政治实践突显对马克思主义利益政治性质宗旨的继承与发展。

总之,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定位为根本的价值取向,通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实践,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良好品质。这为继承、完善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政治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政治这一纬度解读当前的政治实践,推进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4。

[3][4][11][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306,60,56。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4,170。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105,227。

[9][1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