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02 09:31:00
导语: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关于异化及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后来它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不同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步。
异化最初是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许多哲学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出发克服以往异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催生了关于异化概念含义根本性的变革,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种同劳动相对立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由此可见,所谓异化劳动就是指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4]。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的内在规定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由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占有。于是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相对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造成的结果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5]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由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甚至连工人自己都成为了商品,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于是,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改造整个自然界。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但是,由于异化劳动夺走了劳动者的生产对象,从而也就夺走了他的类生活。于是,工人们的劳动就仅仅降为维持生存的手段,人类的类生活失去了意义。因此,异化劳动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力量。
4.从人与人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地同他人相对立。
(三)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马克思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建立异化劳动理论,并从分析劳动异化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明显地标志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从而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已经着重于经济领域,开始立足于对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分析。异化劳动理论也标志着马克思正在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初见端倪。通过分析异化劳动,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分析已经转向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从而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性活动”。他把工人的劳动实践看做是资本主义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萌芽。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1844年,马克思还没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因此,异化劳动理论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马克思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异化现象及原因探究
其一,异化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处于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分工与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根据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异化的消亡需要依靠生产力的高度的、全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异化和私有财产一样,都是历史地存在着的。只有私有制消亡,劳动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异化现象才会完全消失。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代表全党对中国当前的基本形势做出了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也就是说,在生产关系层面,我们已经建立起来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生产力层面,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相当的差距。按照邓小平的话说,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局部地、某种程度地存在异化形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特殊产物。
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历了三次大争论,可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航船始终破浪前行[6]。1992年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而这一点也决定了异化产生的不可避免性。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它也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人对物的依赖性便在其运行中产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自然会产生各种异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产品要进行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市场经济崇尚效率,要讲求效率就必须注重激励,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中国逐渐形成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要充分调动要素所有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热情,实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须尊重并保护要素所有者的权益,而这些做法不可避免地造就了异化产生的土壤。其三,中国漫长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文化、体制因素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主要指一些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一般而言,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性资产,但是面对变革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中某些部分也会变为一种负债。尽管异化是同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紧密相连的,但是目前在中国存在的异化现象又不完全是私有财产、私营经济带来的。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封建思想残余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外国腐朽思想的侵入有关。于是,在山西黑煤窑事件被曝光后,我们看到的是非法煤窑主对矿工所实施的封建式甚至是奴隶式的压榨。同样,生活中出现的官员贪污腐败、拜金主义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密不可分。
三、面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现象我们应持的态度
刘少奇在1950年到天津视察资本家生产活动时,曾经提出所谓的“剥削有理论”:“现在剥削是救人,不剥削是教条主义,现在必须剥削,要欢迎剥削。”[7]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刘少奇对于剥削所进行的历史辩证解读。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现象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各个时代扬弃异化的努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8]只有在正确理解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异化现象有所警觉,对于异化现象,我们不能讳莫如深,承认它的客观存在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的政策。同时,对待异化现象,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来批判地审视它,既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尺度上充分地运用它,又要针对其负面影响做好充分的应对之策。
摘要: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异化和异化劳动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现实表现形式,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1]于是,传统观点认为,异化及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存在异化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类似异化”的现象,比如拜金主义盛行、血汗工厂的存在、人际关系功利化倾向等等。显然,保守经典作家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关键词: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谐劳动关系
一般认为,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异化和异化劳动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现实表现形式,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1]于是,传统观点认为,异化及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存在异化的。但是,自从1992年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2]在分配制度上,“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3]
参考文献:
[1]陈宇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谭培文.对和谐社会的利益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59-6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立诚.交锋三十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马立诚.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8]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解读[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3):13-15.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分析论文
- 下一篇: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