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转变论文
时间:2022-09-10 10:13:00
导语:马克思理论转变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们在论及人的本质时,差不多都把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当作一个定义来引用。笔者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人的本质思想的论述,并不是给“人的本质”下定义,而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既成论”的人的本质观,为揭示人的本质之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马克思以前的诸多旧哲学中,包括费尔巴哈在内,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本质“既成说”,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则是从“发生论”的角度论证了人的本质何以生成的问题,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了人性是发展变化的。
一、从“对象性存在物”的视角向“对象性活动”视角的转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并非像动物那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它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感性、对象性是在劳动中产生、实现和得到确证的。鉴于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是人同动物区别开来的最根本标志。“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使人的本质不仅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是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更是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
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又进一步发现了费尔巴哈思想体系的局限性,渐渐对其唯物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845年春,以批判费尔巴哈作为发挥自己理论的主要形式,马克思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式宣告了自己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彻底决裂,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五条又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完全克服了费尔巴哈的错误,开宗明义地表明了“实践”是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然后又以“实践(人的感性物质活动)”的视角来考察人的本质,实现了从把人仅仅看作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到把人看作是“对象性活动”的转变。
二、从“静态的感性直观”视角向“动态的历史发展”视角转变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批评了费尔巴哈。“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这就是说,费尔巴哈所说的“类”,是一种抽掉了个别性和特殊性的普遍性,它指的是与人的社会关系无关的把许多人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共同性”,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费尔巴哈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生来就有的,默默无声地潜藏在人心深处,由许多个人以纯粹的自然方式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而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普遍性”并不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个人应该是彼此区别的,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像费尔巴哈认为的那样是纯粹自然的、静态的、永恒不变的。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这是由规定它的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决定的。马克思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已不再用人的本质去解释历史,而是用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解释人的本性,用实践的人代替抽象的人,强调实践的人是由物质生产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再是凝固的、静态的、永恒不变的,已转变成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发展的。
三、从“既成论”视角向“发生论”视角的转变
在马克思看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的本质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他的理论前提不是费尔巴哈所提的那种抽象的观念的想象中的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活动着的”。这些个人,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个人,是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以满足各方面需要的个人。在马克思看来,人能和动物区别开来,又能使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根据,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即劳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这样,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中体现出来。自然物质的运动是按其固有的规律,无目的的、无意识的运动,而动物的活动却是被动适应环境的一种盲目本能的活动。人作为有主体性的个体,具有实践的主体能动性。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人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而不是相反。人既不盲目地受制于客体,也不像动物那样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人的劳动实践过程本身是一个能动地、自觉地创造性活动。人的劳动一方面创造了有利于人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基础,而另一方面也改造了自然界,创造出一种人化的自然,使人和自然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于是,人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与自然发生的是一种交互关系,人就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获得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强化人的本质力量,塑造并完善人的本质。这同样说明人的本质是辩证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 上一篇: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论文
- 下一篇:马克思主体异化思想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