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2-09-10 10:10:00
导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扬弃
人文精神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体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扬弃,其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都具有理想性与现实感,围绕人的理想追求和人的现实幸福而展开理论;都关注人的价值诉求,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权利;都具有强烈的批评性。但是它们又有区别: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视野是单纯个体与个人,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理论视野是社会的统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属性是具有特殊性的,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理论属性是普遍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特点,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则具有超历史性与历史性的特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价值取向上是纯工具理性与工具理性,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是价值理性的统一。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人类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基本精神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维度之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早期到晚年的一系列著作中,都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德法年鉴》里对自由、平等的吁求,对贫困农民的同情和关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非人化的控诉;《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理想社会状态进行了全面性的设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的“人”的学说的提出;《资本论》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幸福、权利与义务的思想,关于自由时间、发展空间的理想;《人类学笔记》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以及其它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著作中,都体现出丰富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基于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强调要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及其满足,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包括社会治理理念和措施,都必须在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众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及其才能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关于********社会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思想,到列宁关于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考,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的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强调在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关心人的生存境况,探讨人类的出路与发展中,重构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和终极关怀,要求使人真正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世界的主宰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目标和价值需要人文精神,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也需要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需要,是时代和现实的选择。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出发,提出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预见;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阐释人的解放及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明确个性自由的发展目标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和谐社会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社会和谐就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人与社会、人际关系、人与自然、人自身和谐等。社会和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同志还专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阐述。他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建设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保证。”可以看出,社会和谐是系统工程,是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和谐社会构建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物质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一些人只见效率不见公平、只见局部暂时不见全局长远、只见经济增长不见社会效益等,导致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片面、畸形,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诸如贫富分化等严重问题,都是社会经济生活不和谐的表现。它导致了民众的社会主义信念的动摇。实践证明,物质文明建设不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为路标,不“以人为本”,就不能很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不能真正维护广大民众的经济利益,不能真正解决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无从谈起。
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和现实表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和谐的表现。实践证明,政治文明建设不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为指南,不“以人为本”,就不能切实地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不能真正保障民众的各项政治权利,也无法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最终落空。
精神文明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历史和现实表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社会精神生活不和谐的表现,导致了民众对社会价值体系认可上的混乱和疑虑。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不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为导向,不“以人为本”,就不能充分提供民众喜爱的文化产品,不能实实在在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体现民众的愿望,表达民众的情感,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流于表层。
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和谐社会构建思路
(一)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人,以人为本就是要研究社会中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律,并从这个规律出发,再经过社会创建一切制度规范的终极目的推导出科学优良的制度和规范。在这些关系中,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最根本、最基础性的关系。要尊重人性的基本规律,把人性规律当作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的根据和出发点,把人性当作治理社会的一切规范性价值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又包括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挥。同时强调关心弱势群体的发展,致力于低收入群体的增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最广大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还要正确处理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正、利益与义务、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关系。
(二)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方向和性质具有决定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同时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即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具体到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坚定的走人民民主专政道路;具体到社会主义法制,就是要用法律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切实从民众的精神需求出发,坚持文化的“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正确处理文化的高雅与通俗、精品与大众,以及主旋律与多样化、继承性与创新性等关系。“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结了党长期以来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教训,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是创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而“双为方针”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要求,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双为方针”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补充,为“双百方针”指导下的文化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只是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单独承担并完成的历史重任,它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社会各界全方位的支持,更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与自然一定要和谐,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基础工程论文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