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

时间:2022-08-24 10:46:00

导语: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

一、黑格尔劳动观念的维度分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改造与挖掘了黑格尔哲学中积极的辩证法思想,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改造。劳动的观念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现实问题,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理论的分析批判,实现了他的唯物主义转向。

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完整阐释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劳动陶冶事物。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劳动的对象,人在自然界中进行对象性活动,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创造了人的本质。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纽带,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始源性关系。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2]101这里可以看出:第一,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现实、对象性的人是他自身劳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在于劳动,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到自我的确证。人的产生是根源于劳动的过程,但是黑格尔这里的劳动不是感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而是抽象的精神的活动。第二,劳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劳动的对象化是对象性的丧失,对象性活动成了异化的力量。劳动的对象化实际上就是劳动的异化,异化是对象性的不断扬弃。人通过劳动把人的类本质力量发挥出来时,“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第三,他看到劳动的历史性作用。人的自我产生是一个过程,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人是历史性的存在物,人的自我的产生过程就是历史的不断创造的过程,“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看待,而这首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2]101黑格尔的哲学里,绝对观念既是逻辑起点,也是其逻辑终点,绝对观念经过扬弃异化的形式最后回到自身。在异化的不断扬弃过程中,劳动是其连接点和主轴线,是扬弃异化的中介,虽然这种劳动最后为抽象的劳动,归结为绝对理念,但是他看到了劳动的重要作用,看到了社会中的“合理”的异化现象。这一异化为马克思所借用,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相联系起来,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对劳动异化结果的分析。黑格尔认为现代劳动不再服务于人的直接的需要,劳动变成了抽象的形式,对象化变成了非对象化,劳动成了为满足他人的需要,劳动由满足自身的需要变成抽象的统治。马克思赞扬了黑格尔坚持人的异化,“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工过了。”[2]100

二、黑格尔对劳动本质理解的扭曲

黑格尔看到了劳动的本质,但是他对劳动本质的理解是片面的、扭曲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方面。”[2]101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的立场”是怎样视域的立场?国民经济学的立场所指称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利益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工人被资本家雇佣、奴役、控制与剥削,劳动是财产的主要来源,工人劳动是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并且是合理有效的手段。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批判起始于批判他的出发点,指出黑格尔是举着私有财产合法性的大旗,站在私有制社会的立场上,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彰显和自我确证,以此为出发点,把私有财产看成是获得财富的合理正当的来源,私有财产获得了合法性的地位,并且被固定化与永恒化。这种国民经济学抽象性地把人的利己本性认定是永恒不变的,并且认定的人是按照固定理性的要求,进行对象性活动,人的情感、意愿、自由等非理性的一面被抹杀了。其次,要厘清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这里的积极方面指称的是劳动的积极能动的作用,黑格尔看到了劳动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劳动是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消极方面是指他没有看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消极被动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已经变质、异化了,劳动者的劳动不是积极主动的劳动,而是在被迫的、奴役的状态下的劳动。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已经失去自主性,劳动的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劳动者的劳动只是维持生存活动的手段,而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最后,劳动的精神抽象性。黑格尔的哲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不停息的圆圈过程,劳动理论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一部分,同样是框定在这个圆圈之内,劳动的落脚点还是复归到绝对理念。黑格尔阐述劳动本质的理论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是脱离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劳动,这种劳动是亏空的、僵死的,是在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的范围内的劳动。所以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他——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理解为对异己存在物的关系,把作为异己存在物的自身的实现理解为生成着的类意识和类生活。”[2]113人对自身的关系等同于对异己存在物的关系,人不再占有自身的本质,人类的“类意识”和“类生活”的生成与实现都是在抽象的精神的范围内得到确证的。三、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超越: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批判黑格尔的劳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视阈,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超越,即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的创造物成为异己力量,劳动的对象化变为非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外化为非现实化,人的本质力量已经丧失为私有财产的一种形式,这种劳动的存在形式即异化劳动。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看到了劳动的本质,但是黑格尔理解的异化和马克思理解的异化有着实质性的不同,黑格尔洞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状况下的异化现象的不可逃脱和不可避免的客观必然性,他也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但他对异化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异化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合理状态,是非批判性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实现对黑格尔劳动思想质的超越,表征为:

第一,恢复了人的劳动的实践本性。实践这一哲学范畴是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始终,实践是其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马克思提出劳动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人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生成现实中的人,确证人的本质的存在。这与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相对立,实现了实践视域的根本转向。第二,劳动是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原则。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劳动的性质,自觉意识到自己劳动的意识,能够在劳动中积极主动地改造外部的感性世界,并能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不断地变革世界。第三,劳动是社会历史性活动。“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2]90整个社会历史就是在劳动中不断生成的历史。从共时态看,劳动丰富历史的内容,历史不断地确证劳动的价值,劳动与历史是同步的。

人类社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仅生产它生产的对象,而且还生产“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历史的维度在劳动中不断延伸,并不断地积累劳动的成果,确证劳动的存在意义。从历时态角度审视,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是形成历史的基石,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对外部感性世界的改造,在劳动中形成历史性的关系,历史的河流在劳动中不断地得到彰显。第四,揭示资本和劳动的对抗性的关系。劳动直接满足服务于资本的需要,劳动成为被动式的、压迫式的。劳动本身是无助的,成为资本奴役的劳动变得更无力,失去了劳动的本质。资本的噬人本性就是榨干每一位劳动者身上的血汗,劳动和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为对抗、冲突的关系。

四、劳动实践观的提出:现实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从劳动的本身来看,劳动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形式。劳动本身是无助的,劳动关系体现的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至于主客体之间如何作用、作用的形式、结果,并不是劳动自身本原性的关系,而是劳动生成性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从高度的理论视域出发,超越了现实中的外在强制性的因素,把劳动规定为人的本真意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自由自觉地改造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本性就是实践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105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各种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劳动的对象化的外部自然界,工人的劳动就没有物质基础,什么都不能创造,感性的自然界是劳动者的劳动得以进行、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制,受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约束,是受动的存在物。但是这样并不是说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人还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可以通过劳动调整、控制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真正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性的活动中才能确证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它没有对象性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2]106但在资本主义状态下,实践活动的内容被歪曲了,劳动的现实状态外化为非现实的状态,对象性的存在异化为非对象性的存在,改造世界的活动异化了,本真状态的生存方式异质为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人类历史的产生与发展也是一部劳动史,人类历史的产生与劳动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们在劳动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脱离了人没有任何意义。“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92,人类社会历史产生过程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外部的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优先地位”,但是在其现实性上,脱离人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我们所关注的自然界只能是人类自身活动的自然界,人类进行劳动改造的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一切在人之外的原生态的自然界对人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3]。对象性活动不仅确证人的生命的存在,而且人类历史也只有在对象性的活动中才能确证,“历史对人来说是被意识到的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同时,对象性劳动也是主体力量的确证,只有在劳动中,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展现出丰富性、多样性,主体的感性丰富性才能逐渐彰显与发展起来。与之相反,脱离人的感性活动,自然界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对人来说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为马克思在后来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0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