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倾向

时间:2022-03-13 03:04:00

导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倾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倾向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给人们传喻的是一种思想真理,思想的真理性在于它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思考,因此,忠于客观实践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权威基础所在。但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使这一教育左右摇摆,失去客观必然性,失去权威感。因此,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威信,就必须纠正教育中存在的两极摇摆现象,在忠于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权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权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是一个愈来愈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宣传舆论及理论教育的两极摇摆和震荡,值得我们深刻反醒。反思我们的思想舆论氛围以及理论教育,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种难以克服的片面性,就是矫枉过正的两极对立之间的摇摆和震荡。我们在注重克服一种主要的绝对化和片面性时,一定程度上另一个极端、另一种片面性又总是在纠缠我们。其突出表现是:有些人从否定“斗争哲学”的偏向,走向了否定一切矛盾和一切斗争,而只讲宽容和退让;有些人在否定“革命大批判”这种“左”的做法时,转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鼓励另一种取向,这实际上就是在否定一切原则性的思考和正常的思想批评。

一、“左”和右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两种错误倾向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从没有中断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但为什么我们还是有些人不能从根本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呢?或者说有些人接受了,后来又动摇了,而有些根本就不信。当然,这与受教育者和社会环境有关。然而,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普遍的存在着的“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信,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左”的具体表现是:教条主义、照抄照搬、脱离实际,无的放失。我们有的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常常习惯于用传统的旧观念和旧理论去解释、回答已经发展变化的新现实,总想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中能直接寻找到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份制经济等新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马克思当年根本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和股份制经济,我们如果硬要牵强附会的从马克思著作中去寻找答案,必然会让人们质疑:要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什么原则,要么就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教育必然使群众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任。右的表现是:鼓吹自由化,崇尚西方民主政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演变为新宗教,对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教育是一种愚民政策,窒息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机。他们在一些学术刊物上以学术探讨的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讲台上批判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其结果必然是使受教育者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左”和“右”的错误都直接影响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必须清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左”和“右”的干扰,右能断送马克思主义,“左”也能断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左”的倾向,它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以马克思主义的卫道士自居,把马克思主义奉为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其结果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僵化的教条。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排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左”和“右”的偏向,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因左右摇摆,使人们感到厌倦和不可信,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无论是“左”还是“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要坚持既防“右”又防“左”,首先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有三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圣经看待。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左”的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结果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的问题。由于照抄照搬的理论无法正确解释和回答客观现实问题,因而也就不能说服群众。时间一长,人们就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第二种态度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右”的认识。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一百多年前,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回答不了今天的现实问题,它已经过时了,应该用新的理论来取而代之。第三种态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认识马克思主义,这种坚持不是固守,也不是抛弃。它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基本原则是相对稳定的,不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我们搞社会主义,都应该坚定不移的坚持,不能动摇。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则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充实和丰富,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如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然而,在我们过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却常常出现左右摇摆的现象。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修正化。从“左”的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绝对的正确,不容人们怀疑和提出异议,只能被动的接受。比如,在改革开放前,我们主要是进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把社会主义简单的定义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并形成固定的模式。在这种教育下,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理解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谁要是提出私营经济、市场经济,那就是反马克思主义,搞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我们的教育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们一度放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批判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滑向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右的方面又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的宣传一度成风,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有时,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化宣传为不容怀疑的真理,有时,我们的理论教育又不断的在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己都不能准确的把握理论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摇摆不定,又如何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大起大落的摇摆会使人们疑虑横生,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一会儿说马克思认为雇工超过七个就是资本主义,一会儿转而又说马克思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一会儿纯洁得把一块自留地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一会儿又宽容得说自发的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只顾一时的宣传教育效果,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本质,其结果是自己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坚持既反“左”又反“右”,而且必须彻底。所谓彻底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唯实践,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威力。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防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左右摇摆的关键

理论教育和宣传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宣传教育讲什么东西好的时候是不会讲它的坏的,讲什么东西坏的时候是不会讲它的好的,它完全是为当下的政治服务。而理论教育要讲辩证法、重分析,要一分为二,客观冷静是它的理性所在。理性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唯书、不唯上、唯实践的品质。它的变化服从于实践,它只忠于实践,并对发展着的现实社会作出理性的回答。但是,理论的这种“清高”往往受到“世俗”的侵蚀。由于一些眼前的阶段性工作和政治目标的需要,理论教育往往失去它的客观理性,而是围绕着政治目标不断的注释,不断的演绎。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理论就是某种永恒不变的真理,恰恰相反理论任何时候都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自身,但关键是看它遵循什么逻辑。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没有自我批判精神,不可能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源于彻底的自我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是革命的,是批判的,这种批判不是夜郎自大、自命不凡的单纯意识形态上的“造反”,而是在开放的实践批判中,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与现实的矛盾,从而穷根究底的自我批判。现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认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最大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把实践这个标准和准则运用于自身,那她就会在“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思维,这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理解“与时俱进“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的理论精神中汲取灵感,获得启示。反思我们以往的理论教育,往往是回避现实矛盾、回避关系人民大众切身利益的种种社会问题,经不起实践检验以及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有时甚至颠倒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是从实践中意识到自我批判的必要性,而是想当然的主观任性,用理论对现实评头论足,甚至指鹿为马。理论要说服人首先要说服生活,只有坚持在实践批判的前提下,不断实现理论自身的批判,才能真正解决思维和现实的矛盾,实现理论的伟大创新,并以此获得勃勃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不是拿着马克思主义的既成理论照本宣科,对现实评头论足,而是一个把理论和现实相联系的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以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作为指导,以现实的发展为根据,以解决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为目标。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论,并把其理论和观点传喻给受教育者,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彻底摆脱那种左右摇摆的尴尬,真正树立起理论教育的威信,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A],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A],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党的文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