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影响研究

时间:2022-03-06 09:03:00

导语: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影响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影响研究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出发,在新的时代主题的社会背景下,立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独创的理论思考与研究下发展的成果。

邓小平的伟大在于他正确的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创新观,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推向了前进。任何一种理论创造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并有所创新,那种对前人的思想成果一概否定的态度是不正确的,相反,认为前人的理论是千古不变的教条也是错误的,邓小平始终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在理论创新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创新,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及其规律,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空白,提出了三大突破性思想,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大推向了前进。

1在经济体制问题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为了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我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地探索。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传统观念,一是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二是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这是不能突破的禁区。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以上两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时就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又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少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思想非常开放,具有创新精神,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他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成为我们选择体制、方法的前提,在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指导下,我们最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写进了党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体现了市场经济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两种优势的有机结合。这一理论的创立,再现了邓小平同志的创新精神,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它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道路、体制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这个中心任务的历史性课题。2在所有制问题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由它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就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考察其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既要从每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本身来考虑,又必须对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各自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考察该社会或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使生产关系在整体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不可改变的根本原则,是我们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出发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过去,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导致了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结果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但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同时,邓小平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只有一种不变的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即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五大更是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认真总结了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

3在分配问题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他坚决反对长期以来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讲物质利益的平均主义倾向,强调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他指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分配问题上,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打破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穷则共穷、富则皆富的大同社会,所以平均主义思想严重,邓小平同志打破了这一传统思想的束缚。他拿事实来说话:“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当然,我们不能过分拉大贫富差距,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如何处理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又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具有伟大的创造和辩证思维。共同富裕思想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内容,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为理论精髓,以建设高度发达、高度文明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为目标,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也体现了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他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这一思想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弘扬邓小平同志的创新精神,21世纪将是竞争激烈的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在创新中解决问题,在创新中求得发展,在创新中走向辉煌,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