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规律性研究述评
时间:2022-03-04 10:48:00
导语:马克思主义规律性研究述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三个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历史,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3年在全国纪念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李长春同志强调指出:“要加强对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渐成显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概况和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的若干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概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渐成关注的热点。从1997年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更掀起热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问题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专著出现,其研究成果一般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居多,部分散见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论著中。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1997年以来,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文章共有28篇,其中1997年至1998年2篇,1999年至*年4篇,*年至2006年22篇。标题中直接含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字样的文章有11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按照切入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一是从思想形成机理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如郑德荣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施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初探——思想形成的机理分析》等。二是结合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如李恩波的《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特点》,余曙光的《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冯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之比较研究——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历程》等。三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历史进程的研究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如王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及启示》,张焕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曾德祥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黄友牛的《“三个十三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包心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贾玉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规律问题》,吴静波、程斌的《“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张晓明的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规律性研究》等。四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如谭献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特色》等。
还有些学者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成果形成的规律的过程中,也间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如汪青松的《两次伟大革命与两次历史性飞跃——论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历史形成的内在规律》,杨明清的《关于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轨迹及共同规律》,李白宏的《中国共产党两次历史性飞跃之比较与研究》,宋朝光的《浅论中国共产党规律》,范明的《“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新的伟大旗帜——兼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的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有的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谭献民分析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民族传统文化陶铸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和价值标准。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文化原因,就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关系。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利用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来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斗争中摆脱传统文化理念束缚,用否定之否定的方式来使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与时俱进的客观规律。施涛通过对思想形成的机理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由儒学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发展,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行程,文化遗传的自然机制使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特质得以保存,文化的变异是文化竞争的必然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逐步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80多年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多数学者通过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有学者从三个方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刘景风认为,马克思主义自传人中国以来。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战胜形形色色的敌人克服重重困难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在斗争和挫折中前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战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规律。
有的学者从四个方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郑德荣紧紧围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思想的渊源、科学涵义、体系结构和特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规律性问题是: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去认识马列主义的属性和基本特征,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基本原理。掌握精神实质;第二,正确认识中国特殊国情,充分了解社会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第三,尊重群众实践,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集中集体智慧;第四,具有革命家的胆略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冯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的比较分析,指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两者有着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理论特色,但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又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的共同的东西: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都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并且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黄永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归结为五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时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斗争和切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挫折和失误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齐头并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个规律。贾玉珍也从时代课题、客观依据、实践基础、民族特色和理论品格五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这就是:正确对待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
吴静波、程斌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有十点,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要经历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考验和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要立足于中国实际这个共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共同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精神状态,以理论创新作为根本手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都会产生体系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和卓越贡献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历史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中国化都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文化不断得到弘扬、生命力日益增强的过程,这十条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张晓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写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是在其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人们主观上从外部强加的,它的逻辑上的规律性结论完全来自它本身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的内涵是丰富而全面的,它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十个规律性:与时俱进、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先进性、科学性、集体性、全面性、创新性、开放性,这十个规律性既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同时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的重要内容。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也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如多数学者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时都论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实际;第二,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第三,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挫折中不断前进,不断自我完善的社会历史过程。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不少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作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徐松林认为,综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有一条基本的规律。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就是“结合律”,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是对称性、匹配性、持续性的结合。而“结合”主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具体实际、对两者有机结合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其中对称性、匹配性要求应该贯穿“结合”的全过程。陈浙闵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所体现出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有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包心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条基本规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黄友牛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十三年”和“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奇特现象。“三个十三年”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经历了13年左右的时间。“三个十三年”与三次历史性飞跃,又伴随着三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是1942年的;第二次是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第三次是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简称“七一”讲话)和党的十六大召开。但这些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效性、实践性、认知性的基本规律。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经验、规律及特点
有些学者不是直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而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经验或特点放在一起进行了论述,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
李恩波认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经验和规律”: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武器,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二是吃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象,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三是紧紧依靠实践,构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形成符合国情的新理论。
张焕金则认为: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坚定信念,不丢“祖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代表绝大多数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本色,这些就是从三次历史飞跃中获得的“规律性的经验启示”。
余曙光也认为,纵观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可以从中得出的一些“规律性的基本经验”:坚持以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依据;既要继承前人,又要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条件;深刻认识国情和世情,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特征,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研究》研究组根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和规律”总结为八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条件;坚持实事求是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条件;正确把握中国国情和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催化剂;我们党的领袖群体理论上思想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决定因素;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及国外各种积极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互动。
4、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共同规律和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有其规律,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也有其规律。有学者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共同规律、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发展的规律。虽然他们没有直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为题进行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从另一侧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毕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汪青松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伟大革命的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两次革命是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实践基础,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是两次历史性飞跃得以实现的关键。两次革命与两次飞跃的过程又都是解放思想、敢于探索、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来源于伟大革命实践的伟大理论又给新的伟大实践以指导,并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这就是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历史形成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杨明清认为,历史上的两次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探究国情,寻求发展中国的道路,这就是体现于两次飞跃中的共同规律。李白宏研究认为,两次历史性飞跃由于历史背景和解决的任务不同,因而在内容、重点和所需时间上都有不同特点。但它们又有着共同的规律:一是都经过了长期探索;二是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三是都能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并作出科学的判断:四是都以实事求是作为思想基础。
范明通过回顾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认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规律:高度重视指导思想在党的全部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党的领导核心具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并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是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
三、存在的不足与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存在的不足
上述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学术基础。但从总体来看,研究中尚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
一是研究的深度尚显不足。科学的研究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其中的规律,以便遵循事物的规律。从目前情况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质量也逐步提高,但该项研究还未完全形成共识,即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几条规律,是三条,五条,八条,还是十条?哪些是基本规律,至今尚无统一的结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的科学判断略显不足,有些“规律”,是否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如“三个十三年”是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效性、实践性、认知性的基本规律”等。近年来真正能够做到论据充分、分析透彻、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还比较少。有些文章重复论述比较多,创新性较少,对很多问题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叙述层面上,对其中较深层次的内涵和原因则缺乏大胆的探索和揭示。
二是研究的领域较窄。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而不是孤立和静止的。只有在事物的发展和联系中进行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目前看来。这一研究绝大多数是围绕着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展开的。这当然是对的,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但在其他相关内容的研究上则显得薄弱。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及民族、文化背景研究得较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研究得不够,对客观规律的研究还多停留在总结经验、特点的层面上,或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特点与规律性研究混为一谈。
三是研究中的不平衡性。学术研究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这一重要命题来源于实践,再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社会实践。目前看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学术界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实践价值,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显得比较薄弱。从思想的形成、发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较多,较深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显得不够。由此可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平衡性。
2、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加强对“相结合”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相结合”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规律。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一种理论创新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经历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引导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变为初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正在全面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是坚持、应用、创新和发展。学界对如何“相结合”研究得不够。不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还要透彻分析不断变化着的中国国情;不仅要研究“相结合”的形式、“相结合”的内容、“相结合”的成果,而且要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如何结合”,这对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很有帮助。
二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时,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上,而较少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背后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问题的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律,能够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行总结,使其达到经常化、理论化的高度,能够为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实践明确方向、提供指导、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社会主义实践也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不断总结、反思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已有的理论和实践,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最基本的规律,是更好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三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来走向的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是为了掌握、利用规律,更好地发挥规律的作用,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效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做出努力,而不能把研究仅停留于发现规律,还要更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利用规律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会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形态。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事业进步,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取得的。今天,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如何去结合新的实践,汲取新的理论成果,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来走向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点。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
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研究,将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 上一篇:教育经济模型研究分析论文
- 下一篇: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