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时间:2022-10-21 12:49:00

导语:科学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方法,并着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界定、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初步讨论。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是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在新时期理论创新上的一次重大机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佳出场路径;科学发展观,以某一相对稳定的历史进程时期为研究对象;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是以哲学、社会科学规律为指针的社会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

一、科学发展观概念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首要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概念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胡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得到了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响应,立即引起全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相关的表述和提法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民日报社论2004年12月5日)等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被确定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性纲领、文件是不多见的。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已经由一个政策型的理论观点,上升成为对我们党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原理,上升成为一个战略性的理论大课题。因此,理论界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集中力量,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探讨与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

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25年前,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473亿美元,2003年已达到14000多亿美元,25年前,中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3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25年前,中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2003年已达到4033亿美元。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

在改革开放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勿庸讳言,我国的经济运行、社会运行也出现一些严重的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甚至比较严重。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三农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有的已经到了矛盾和冲突十分激烈的程度。诸如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据统计2003年拖欠工资额高达1000亿元),歧视农民工就业、子女就学问题,孙志刚事件,特别是“非典”疫情这一特殊而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等等。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等占有资源不同,造成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和福利差距越来越大,利益关系愈来愈复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如何面向未来提出一套既高瞻远瞩又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如何用一种新的发展思维来统一和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认识,就成为摆在我们党新一届领导集体面前的一个当务之急的重大课题。

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学说和重大课题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科学发展观,是我们20多年发展实践的总结。第二,它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第三,它是全党的新认识,既是对我党关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又是一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在哲学上的理论界定问题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方法和途径的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它将对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然而,要想系统地、深入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刻地认识、正确地掌握科学发展观,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指导我们社会实践最强有力的思想工具。只有将科学发展观全面地、正确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才能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体系,才能真正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否则,仅仅只从问题到问题,从现象到现象,就有可能使科学发展观这一极具创新思维的重要命题,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庸俗化,人云亦云,最终沦为形式主义。

本文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类别上界定科学发展观,有以下三点需要引起重视:

(一)科学发展观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二)科学发展观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不应将它归入历史唯物主义原有的范畴。

(三)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在新时期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的一次关键性的机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佳出场路径。

那么,为什么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呢?

因为,从研究对象来看,科学发展观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它是以人类社会某一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历史进程时期,社会系统的发展现象、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社会历史哲学,社会发展问题,都遵循于或者受制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诸如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社会意识、社会形态划分,社会进步,等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必须建构于上述哲学概念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虽然包含了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思想,但其理论主题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现有的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都无法从基础理论的高度全面驾驭科学发展观,都无法担当使命。因此,若忽视甚至反对从唯物史观的哲学体系考察科学发展观,必将使其研究缺乏抽象思维,缺乏理论思维。

但是,科学发展观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现有体系中的一个小问题或分支问题,不能简单插入现有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不能简单当成一个局部问题,一个原有体系的具体应用问题。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受时代的局限性,没有经历过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社会模型,没有面对过社会主义稳定发展时期的种种现象、矛盾和问题。若简单将科学发展插入原有理论体系中,既违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也是对理论研究工作的不负责任。其次,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之后的150多年里,既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成功地指导了世界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实践,同时150多年来社会巨变,在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涌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预见到的一些新知识、新现象和新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观中的发展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五个统筹”、生态、能源,等等,都需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适当引入当代的一些新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理论,进行全面创新,综合探索。因此,仅仅是原来理论的基础上小修小补,是不可取的,与其小修小补,不如大胆独立出来。

科学发展观内涵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领域:

(一)深刻的哲学问题、历史问题、经济问题。

(二)政策问题、政绩问题、社会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三)科技第一生产力、高科技、全球化、反对恐怖主义、网络社会、能源、生态环境、生物工程问题,等等。

科学发展观体系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逻辑性,又具有非常全面、非常具体的现实性和应用价值,它带有某些当今时代其他哲学概念和哲学课题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科学发展观很容易同当代一些世界性的,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交流和融合。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要着眼于大思路,要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框架内做大、做实。

如果运作成功,理论界完全有可能把握住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体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将新编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新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涵盖原有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这两大学科子系统。综上所述,以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有可能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佳突破口,并将深刻影响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格局。

四、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定义和研究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首要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概念问题,应该首先从它的定义入手。

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科学发展观下定义,那么,它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某一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历史进程时期为研究对象,符合现代社会的社会科学内在规律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是指以哲学、社会科学规律为指针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又以社会的局部、社会的诸多要素、诸多子系统为研究对象。

不能将科学发展观理解成如何让社会“科学的发展”。因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不是科学,更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自然科学。社会不可能自动的发展,也不可能类似自然科学、科学技术那样“科学的”发展,社会系统、社会科学不可能像实验科学那样富含决定性和必然性,只可能按哲学社会科学规律制约的发展。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探讨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支撑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显然不是由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体系所支撑的社会发展观。所以,研究科学发展观,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从一些重点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上,吸取营养。

科学发展观同我们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总结执政经验、提高执政能力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当长历史时期必须正确面对,必须规划好、处理好和落实好的重大战略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适性,科学发展观甚至对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界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社会福利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都可以提供很强的借鉴价值和借鉴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由于它主要涉及社会稳定环境下的历史进程时期,社会宏观整体和社会某一具体微观系统的发展现象,发展规律。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形态的划分,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一对矛盾范畴,在理论上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研究的是低于社会形态层次的社会相对稳定时期的发展问题,它与社会形态没有双向紧密的制约关系。所以,不应该将科学发展观上纲上线到“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决定走什么发展道路”。主观臆断,片面夸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将导致无意义大争论,这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定义,同时对我们的理论研究事业和意识形态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害的。

科学发展观研究,需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在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期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就,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实践上在当代中国社会扎下根,必须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

我们应该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多方面、多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一次梳理,要充分相信我们过去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依靠我们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相信他们能够开拓进取,能够拿得出无愧于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气派又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从研究方法来看,科学发展观理论学说的研究,要解放思想,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应该注意以下“五个结合”。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合。

(二)同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哲学、文化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相结合。

(三)注重调查研究,同工人、农民等普通民众生产、生活和实际利益相结合。

(四)同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手段相结合。

(五)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中华文明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存智慧,以及世界社会科学领域的先进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总之,科学发展观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研究题材和非常广阔的发展舞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科学发展观研究探索中有十分鲜活的应用,现代科学哲学方法,现代管理学、人类学、未来学、罗马俱乐部零增长理论等等的合理成分也将有可能接轨,有可能融合进去。科学发展观应该形成精练的体系,切忌假、大、空。

(作者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