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建设意义

时间:2022-10-12 04:17:00

导语:党风廉政建设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风廉政建设意义

摘要:陈云同志在延安时期担任过7年中央组织部部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担任过9年中纪委第一书记。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岗位,陈云都十分重视、关注并致力于党风廉政建设;关心党员政治上的成长和成熟,在加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等方面有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内容涉及党员思想修养、工作作风、廉洁作风、纪律作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尽管陈云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年,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今天重温陈云同志关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谆谆教诲,依然觉得意味深长,诲人至深;研究陈云关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论述,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学风建设、廉政建设等,至今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铭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改进工作作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堪称陈云一生的座右铭。这是1942年2月,他在运动中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党同志提出的要求。“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1]

实事求是是思想活的灵魂。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丰富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也使之更加通俗化、具体化,增强了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陈云正是凭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胆略,一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里稳健地驾驭和处理各种极其复杂的局面和矛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尤为可贵的是,在“”结束不久,政治方向还混沌不清的时候,提出要正确认识和重新评价“”,拥护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支持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的批评,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率先提出要平反冤假错案。

联想到党的历史,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只要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要遭受损失甚至挫折,以至于出现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刻记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某些党员、某些工作行为当中,背离实事求是的现象仍然存在,唯上而从、唯书而办、主观主义、个人意志等现象依然大有市场,有时甚至表现得很严重。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我国改革开放正在深入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还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对此,我们只有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革命家所一贯倡导和践行的实事求是作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准确掌握新情,发现新问题,才能实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突破,进而处理新矛盾,开创工作新局面,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新发展。

二、立足“生死存亡论”,广树廉风,荡涤腐败之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这是陈云最有影响的论断之一,它唤起了全党同志在党风问题认识上从未有过的警觉。“生死存亡论”体现了陈云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本着这种态度,他对党员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并矢志不渝地为之而努力。1954年2月,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陈云指出:“从前在瑞金、延安,想腐化也很难,现在腐化很容易。我们对执政党以后党内的状况是不能盲目乐观的。”[3]以我的理解,这是陈云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敲了一个警钟。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廉政建设仅仅依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依法、依纪从严治理腐败现象。1982年1月,陈云作出批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4]这一批示,表现了他对腐败现象疾恶如仇的鲜明立场和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当“生死存亡论”一方面警钟常响的时候,另一方面却又不幸被陈云所言中。言中的当然不是中国,而是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诺伐克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加感到陈云同志是以高瞻远瞩政治眼光而提出“生死存亡论”的,也使全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反腐倡廉,陈云一方面要求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搞好廉洁自律,自觉抵制腐败;另一方面又要求全党不断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这些都可以从陈云著作中找到论述。这些论述为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和发展党建学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完善党建学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今仍然是为我们反腐倡廉的重要指导思想。

今年元月,党中央颁布了《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实施纲要》的出台,是第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学说在新时期党建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充分体现了陈云有关论述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理解“学习责任论”,树立良好学风,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学习。1939年12月,陈云在延安发表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在文中,陈云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阐述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学习,党员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带头学习,以及如何进行学习等问题,尤其突出了党员学习的责任,在当时解决了广大党员在学习马列主义过程中存在的认识上和方法上的问题;今天,对于我们树立一种以学习为己任的学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陈云“学习责任论”从提出到现在已有50多年了。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已实现了由不执政到执政,由战争环境到和平环境的转变,党员人数也由当时的80万左右发展到现在的6800多万。当前,我们党又处于领导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速度与效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中心任务与部门工作关系,如何做到既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设备、管理经验,又不被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所同化;既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保持高度警惕,又不因敌对势力的捣乱而影响我们的改革开放等等,成为了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新的考验。要经受住这样的考验,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执政本领。有的同志虽然理论素养较好,但面临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仍需要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许多不懂得、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因此,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不仅抓紧学习政治理论,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抓紧学习经济知识,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学习并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而且这种学习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学习,也不是抱着一种应付态度的学习,而是带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去学习,只有在这样一种良好的学风之下,投入地学习,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执政本领才能得到大大的提高,才能处理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大大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经受住各种考验。这便是陈云“学习责任论”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四、把握“党员利益观”,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优化为政之风。陈云同志一生十分关心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生活。他长期领导国家经济工作,这一点在他的经济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谆谆告诫全党同志:“共产党员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战士,党员的利益同民族的、人民的党的利益也是一致的。每个党员必须对于民族、对于革命、对于本阶级、对于党,表示无限的忠诚,把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革命的、本阶级的和党的利益。”[5]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正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因而能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密切信任,在几十的风雨历程中战胜种种困难和挫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漫长的党建实践中,我们的宗旨观念树立得越来越牢固,人民利益在广大党员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一批批克已奉公、一心为民的好领导、好党员接连不断地涌现,使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牢牢地扎下根,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让人民群众感到我们党的宗旨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不是一个动员口号,而是一个可触可摸的行动纲领。但不容忽视的是,至今还有少数党员宗旨观念淡薄,想着的是自己的利益,关心的是亲属的利益,还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的工作部门以部门利益为利,制定政策、执行政策首先考虑的是小团体利益,最终导致与人民群众争夺利益。尽管这些党员、这些部门、这些现象所占比重较轻,但却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要说特殊利益,那就是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而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

联想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政策,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特税,逐步免征农业税,对粮食生产实行补贴,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让农民朋友广得实惠。农产品丰富了,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的原料也就更多了,进而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取消农特税、免征农业税所减少的财政收入,在工业的税收增量又得到了一定的弥补。农民生活富裕了,党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威望也因此而更高了。再联想到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认真处理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查处腐败行为,用党纪、政纪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纪检监察组织因此而越来越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纪检监察工作也越来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只有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才能赢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员的价值也只有在为人民谋利益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党员付出的越多,人民群众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就越为巩固。我想,这就是陈云所倡导的“党员利益观”的现实意义。

五、牢记“党员模范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带出和谐民风。陈云指出:“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以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种好的影响,使他们更加信仰我党,更加敬重我党。”[6]一个政党能否团结广大群众一道前进,除了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是否发挥表率作用。陈云的这一论述,就是要求共产党员在各方面都为群众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党的十六大多次提出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阐述。构建和谐社会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使命。在这项使命面前,每个党员都责无旁贷。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取决于党风的根本好转。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因素每一项都跟党风,也跟党员的行为密切相关。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和法治意识,关系到党内民主建设,影响到全社会的民主建设,也关系到国家法制建设;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公平处事,影响到全社会公平关系的建立,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能否调动每一个公民积极性;党员是否有正义感,关系到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否得到保持和发展……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在各方面都率先垂范于党外群众,通过党员的共同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党风,进而带出和谐民风,促进社会在科学、和谐发展中全面进步。

陈云同志关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论述,与他在党的建设其他方面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具有高度的全局性、鲜明的求实性、理论的创造性、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肃的批判性,极大地丰富了建党学说关于党风建设的理论,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风与党员修养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群众总是从党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来评价党风。在今天,用陈云关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论述和对党员的亲切教诲来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规范党员行为,发挥党员作用,进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作者系中共吉安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说明:

[1]《陈云文选》第三卷,篇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2][4]《陈云文选》第三卷,篇目《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3]《陈云文选》(1949—1956),篇目《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

[5][6]《陈云文选》(1926—1949),篇目《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