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
时间:2022-04-07 11:23:00
导语: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theChineseCommunistParty/Marxism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189(2001)04—0005—10
中国共产党的80年,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断结合的80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次历史性的飞跃有一个贯彻始终的鲜明主题——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对于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对本本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无疑表现为本本,但是其创始人一贯坚决地反对对它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态度。《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在其发表2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1872年德文版的序言中就以鲜明的态度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由于大工业、工人阶级政党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巴黎公社革命的实践经验,“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P248)他们不止一次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P584)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推进到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新阶段。
在民主革命的早期,由于我们党理论上的不成熟,党内存在着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倾向,教条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敌人。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以俄为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响亮的口号。由于中国自己的独特国情,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照搬俄国的做法。然而,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本本主义者死守马克思列宁主义个别词句,坚持两个“凡是”,即“凡是马恩列斯讲的话必须遵守,凡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必须照办”的错误立场,把俄国革命的道路和革命战争的规律生硬地搬到中国,结果导致苏区的丧失,党和红军的力量受到空前打击。
与本本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完全不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结合问题,寻找一条不同于俄国革命的发展道路。1930年5月,他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严重存在的本本主义,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P112)他还特别指出,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党的“六大”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的办法就无往不胜,“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反对本本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起点,也是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要求全党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特点,提出教条主义必须休息的主张。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一次飞跃的理论形态,在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深刻地揭示这种结合的巨大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4](P1093)
建国后,对待马克思主义本本的态度上前后表现出较大的反差。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多次强调要反对教条主义。他特别强调指出:“马、列是指导,教条论是最无出息的,最可丑的”,我们“要产生自己的理论”[5](P203)。这一时期他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问题学说等观点,都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课题的理论结晶。但是在晚年,对马恩关于未来社会主义设想存在一定程度上教条主义的理解,导致实践上的严重失误。这恰恰说明,即使像这样的伟大人物,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科学的态度,照样会犯严重的错误。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同样也是以反对本本主义为其历史的、逻辑的起点的。历史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突破同样是以反对“两个凡是”为号角的。“”结束以后,如何评价晚年的错误和思想,成了事关中国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但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教条主义地对待晚年的思想。按照这种逻辑,中国就不可能发展。因此,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再一次成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对此,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6](P143)在他的亲自领导和主持下,我们党通过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举措,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所没有的,都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突破和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体现在它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80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结论。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7](P191)“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7](P291)
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在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中,照搬马列本本,搞本本主义,是一定要招致实践的失败。那么,为什么不能照抄照搬作为马列主义真理载体的“本本”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待马、恩、列、斯和的著作、言论,要反对对他们的著作、讲话不加分析,当作教条照搬照套。他们的著作中,阐述和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革命和建设都是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但只能起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对具体情况的分析和对具体问题的结论。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有许多结论是实践证明了的,是科学的结论,这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但这些结论,只是指出了总的发展趋势,规定了一般的原则,并没有也不可能对一切具体问题都作出具体科学的回答。还应该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又不同,马恩有些结论在当时虽然是正确的,但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却不适用了,过时了。同时,在他们的早期某些著作中,还包含一些错误的东西,这是不能列入马列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去的,是不能作为我们行动指南而必须加以纠正的。这些情况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照搬“本本”,搞“本本”主义。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还必须继续反对本本主义。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告诫全党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学习和运用,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对国外包括西方国家东西的学习和借鉴,也要采取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都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8](P5)
二、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学说的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是由实践赋予的,列宁曾经指出:“理论正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检验,由实践来修正。”[9](P398)在《实践论》中则写下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3](P296)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6](P181)中国共产党在80年间,先后经历了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实践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次飞跃,这都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需要的科学回答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是由实践推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实践作基础,要不断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敢于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点。指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应是发展的。”[10](P144)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中国情下产生的全新的实践,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从中国国情出发,大胆地创造性地领导了中国的这个新式的民主革命斗争实践,经过了艰难曲折斗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科学总结斗争实践而产生了思想。由于实践经验是新鲜的,总结又是科学的,这就必然发展马列主义。和平改造资本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实践,它进一步丰富了思想的内容,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历史的逻辑就是这样:围绕新的实践主题和实践背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通过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又是在新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实践得以成功,解决历史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个又一个实践问题。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社会主义改造论,都是在解决新的实践主题的过程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在不同于马、恩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不提出新鲜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照搬马、恩书本上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观点,就能顺利解决社会历史提出的新的实践课题。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列之后,马列主义者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实践课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经验告诉我们,马列主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有指导意义,但依赖马恩的理论,在他们作出的结论范围内寻找现成的答案是不行的。我们研读马恩著作,就会了解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作更多地研究。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一卷写的书评中说:“马克思关于社会变革后将怎样,他只是最一般地谈到。”[11](P243)过去,我们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好像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整套方案,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体系。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什么?如果是指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这里的确有一个较周密的理论体系而且早已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比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揭示,关于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理论,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等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的内容。这些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过列宁的丰富和发展,并为俄国革命的实践所证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却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原则的说法,比如,把共产主义区分为高低不同的两个阶段,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低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除此以外,他们还提出过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设想,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无商品、无货币、无市场的“三无”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观点,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后来的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过去,我们从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观点出发,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公式: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建设科学不科学,都用这个公式来衡量。实践告诉我们,这个公式并不就是科学的。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没有提供后人可以照搬的现成公式和模式。这并不奇怪,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胜利,更没有从事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也很短,由于早逝,他没有来得及系统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形成系统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这要靠实践来解决。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观念有了新的突破,对于中国国情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思路,形成了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等,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成果,是认识上的一个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新的领域的开拓性发展,这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旗帜。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既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又要根据实践的要求发展邓小平理论。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邓小平理论不断推进到新的高度。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逝世一周年》一文中,他再次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三、坚持实事求是精髓论,从对马克思主义迷信和崇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为什么在革命和建设中有人要搞“本本主义”?为什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敢进行创造性地实践呢?这是因为这些人被一种迷信观念束缚住了,总认为马列没有这么说,我们也不能这么说;马列没有这么干,我们也不能这么干。这种教条迷信的观念,害苦了党,害苦了革命和建设事业。不从这种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更不可能发展马列主义,也肯定搞不好社会主义。因此,应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根本的经验。在民主革命时期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使这一思想路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生长点。
坚持实事求是,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最有效方法,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有效方法。主观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特征是不从实际出发,而把书本上的一些词句当作教条,照搬照套。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虽有区别,即不是从书本出发,而是从狭隘的经验的出发,但其认识路线也是错误的。主观主义的各个表现形态,虽然具体表现不一样,但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搞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同实事求是对立。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本本”、“条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狭隘经验的迷信中解放出来,使思想符合变化的实际。因此,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根本出路,而解放思想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题中应有之意。因为客观实际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作为主观形式的理论认识也必然要因时而变,否则人的思想认识就停滞了、僵化了,就会阻碍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邓小平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里,多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最深刻揭示,同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揭示是一致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2](P406)实事求是就是这种出发点和方法。从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注意到,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以后,很少采用这一提法。他反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只是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采用了“立场、观点、方法”的提法。他说:“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又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不是思想的根本观点呢?这种根本观点有没有过时,会不会过时呢?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呢?”[6](P118)这里很清楚,邓小平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观点。这就从“立场、观点和方法”过渡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精髓论”跟马恩自己的提法完全一致。当然,“立场、观点、方法”的提法是反“本本”主义,反教条主义的,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反教条主义的效果。但是具体说起来,在理解上可能产生歧义。“立场”、“方法”不会有分歧,有分歧可能出现在对“观点”的理解上。学习马列,坚持马列的“观点”,马列著作中的“观点”很多,是要坚持马列著作中所有的“观点”吗?显然,有些观点有普遍意义,要坚持(如理论与实践统一);有些观点有时效性,坚持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一国胜利论);有些观点不适合具体实践情况(比如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三无”,即无市场、货币、商品),不能坚持。因此,笼统说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就可能被教条主义钻空子。邓小平显然有他自己的理解,考虑到历史情况重提了“立场、观点和方法”,但通过他的解释,过渡到“实事求是精髓论”,因为这是真正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髓,有利于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并把它们提升为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对思想的重大贡献,对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哲学上说,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用邓小平自己的话来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6](P365)为什么在“”结束以后,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呢?因为在长期“左”的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僵化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习惯采取本本主义式的态度,不能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列主义和思想。因此,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坚持实事求是,更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了。正是基于这一点,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6](P143)可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形成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进程。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的历史地位,就不能对思想采取继承和发展的科学态度,也就不能统一全党全国的思想。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就不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的,党章和宪法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必须坚持的。但多少年来造成一种错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完成的绝对真理体系,甚至公开提出对真理要崇拜,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也要崇拜。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真理,因为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我们应该尊重,但不能崇拜、迷信。因为实践要发展,真理也会发展,如果采取崇拜和迷信的态度,就会看不到、不承认真理的发展,更不愿去按照实践的发展把真理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提供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改造世界的现成处方和教条,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去找到解决问题和改造世界的办法。
解放思想,不仅要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也是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也不认为他们书本上的话句句都是真理,从来也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完成了的绝对真理体系,他们一再告诫其学说的追随者和后继者们:“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13](P460)、邓小平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多次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一有迷信,就把我们的脑子压住了,不敢跳出圈子想问题,自己把自己束缚起来。
有两种人的崇拜和迷信的观念很深。第一种人就是和邓小平多次批评指出的,不先调查研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先找“本本”,找“本本”上的理论依据,叫拿“本本”来。第二种人,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都说成是在马恩那里早已有之,否认后人对前人的突破性发展。按照这种思维方式,马恩著作中储备了解决后人一切问题的答案、信息、理论,后人只要用放大镜、显微镜埋头在书本里去找,就会找到所需要的一切。提出这种论调的用心是毋庸置疑的,但却是有害的。因为它否认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实践,否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新的创造性发展,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全息论”。正是因为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迷信崇拜、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歪曲还有影响,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还必须大力提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我们说,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是有一种观点:凡是采取科学态度的人,都会坚持实事求是,凡是要获取实践的成功,都必须实事求是,即必须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能说这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吗?能说这样产生的新理论、新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吗?这是应该说清楚的。笔者认为,坚持实事求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作为思考解决具体问题方法的纯方法,称之为小实事求是;第二种是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论和实践、研究出发点和方法论,这不是一般科学态度所能达到的,它要求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进程,把实践推向前进,从而把理论推向前进。这样的实践和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发展,必然代表了历史前进方向,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出发点,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是实事求是的期望目标和必然归宿。因此,衡量是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三个代表”的归宿点。
四、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从错误和对立面中学习有益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是封闭的、最终完成的理论体系,它是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在不断总结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不断地从错误和对立面中学习有益的东西的过程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思想体系,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在源泉。首先是它具有彻底的自我批判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最终完成的理论体系,他们依据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对自己的观点和体系进行辩证的否定。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从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派,最后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严格的实践批判精神。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这就决定了它要在对现实问题的批判过程中来发展、完善自己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实践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点在列宁对物质范畴的丰富和发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理学危机对哲学观念带来的影响,列宁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出发,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概括,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毫不畏惧从错误和自己的对立面中学习有益的东西。
首先,要从错误中学习有益的东西。恩格斯指出:“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13](P679)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勇于、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有益的东西的过程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认识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为只有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他深刻地指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了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14](P825)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初期,接连写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等重要文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勇于和善于从苏联的错误中学习有益的东西。
善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失败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反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他指出实行改革开放,要归“功”于十年。他说:“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的经验和教训。”[7](P173)他在总结建国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他认为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
其次,要从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资本主义中学习有益的东西。在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重点要求我们能以宽广的胸怀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勇敢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有益的经验。可以说,没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入剖析,就不会有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在建国后曾经明确提出从对立面中学习有益的东西的思想。他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苏联的同时,指出“还一定要学日本和美国,这是我们的敌人”,“资产阶级的东西也要认真学,非学不可”[5](P203)。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解决好这个课题。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他认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7](P373)
去年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涉及到如何认识、学习资本主义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既有巨大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失误。列宁正是在深入研究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新变化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列宁主义的新阶段。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二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其政治、经济体制建设方面不能以发展了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这种教条主义的态度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在新的科技革命的不断推动下,在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苏东剧变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繁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怎样看待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对立面,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逐渐被其腐朽性、反动性所取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即是证明。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同社会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对其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甚至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呈现出稳定发展的局面。现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目前还处于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期,它还有相当的生命力。当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其本质,也不可能消除其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也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积极探究资本主义进行市场调控的有效手段和机制,通过学习资本主义来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收稿日期:2001—04—1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建国以来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关于改进党的作风[J].求是,2001,(1).
[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上一篇:笔谈《回到马克思》
- 下一篇:作为旗帜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