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研究

时间:2022-09-26 02:57:15

导语: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研究

[摘要]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邓小平国际化思想顺应了高校发展变革的最新呼应,尤其为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校探索前进方向提供了战略思路和路径选择。在此思想引领下,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以国际化思维引领,科学确立办学定位;以国际化视野着眼,多元化汇集办学优质资源;以国际化为标准,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化设计理念,重建管理运行模式。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随后,于1985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历史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先进教育思想蕴含着对客观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对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提炼和总结,以及对世界技术革命、教育进程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和论断,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邓小平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国际观”“发展观”,在宏观上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改革发展,在微观上指导了高校探索转型发展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水平。深入研究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理论的内涵,不仅有益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助于客观认清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及路径选择。

一、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内涵要素

(一)国际化的育人理念。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科教是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改革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努力从我们学校里培养出大批既懂国外又懂国内,既会利用国内资源又会利用国外资源,既会组织国内建设又会进行国际交往的人才。”[2]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核心———教育目的观,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国际化不仅包括教育物质基础和制度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二)国际化的格局视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1]这段话清晰阐述了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本质,其内涵就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为主要发达国家提供二百多年强劲发展动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代表着近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科技前沿的欧美高等教育。教育的开放性特点注定了我们的教育发展及运行方式要避免“故步自封”,要清醒地看到自身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积极顺应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开放与交流的合作趋势。(三)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历史演变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产生重要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教育的国际化。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倡导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刻解读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国际化思想,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邓小平一贯倡导的“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路径,其教育发展战略思想也恰恰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4]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邓小平充分把握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要以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作为起点,他指出:“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3]从中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邓小平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二、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困境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由此产生的高校转型发展任务迫在眉睫。其中,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在政策、资金、人才、基础条件等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在破解转型发展的困局中面对的矛盾更为复杂、突出。(一)办学定位迷茫。随着招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普遍重视教学而忽略科研,因为科研和教学资源配置失衡,学校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随着工程教育、审核评估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的强势引入,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上日趋理性,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已逐步引起重视并达成共识。然而,长久以来形成的“层次追高、规模贪大、学科求全”等盲目攀比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且根深蒂固。对于许多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仍需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并改善教学脱离实践的突出问题,国际上将此种现象称为“目标漂移”。客观而言,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重塑困难的主要原因如下:攀高的冲动心理,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对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不利,高校社会评价机制的不科学,考生及社会大众的认识误区等。这些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管理者的办学定位左右为难、迷茫徘徊。(二)发展资源配置失衡。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来看,国家多年来不断加大对部属高校的扶持力度,尤其是“985工程”及“211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在顺利实现“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专业”目标的同时,也导致了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之间的差距明显加大。再加上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地方本科高校渐成“夹心层”之势,形成“两头都不靠”的局面。在近几年的“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就多次呼吁政府关注“高校资源配置失衡”现象,如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调查发现,在全国31所非“211工程”的地方师范大学中,仅有6所高校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更是与地方师范大学无缘。全国人大代表、原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则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增加地方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指标以及博士生招生计划。[4]笔者调查发现,受资源配置失衡等因素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当前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实验室设施陈旧匮乏、教师待遇较低、人才流失严重,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三)组织管理臃肿低效。“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这句话生动描述了我国地方高校中存在的机构臃肿、行政人员严重超编、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管理的行政化趋势凸显了地方高校发展中的功利与浮躁。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在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的背景下,由于学术氛围淡化、科研水平普遍较低,地方高校发展资源主要来源于行政性经费拨款,在学校内部的资源配置中,有限的资源往往集中于行政部门,从而促使大量人员“吸附”在行政机构中。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内部的“结构性资源配置失衡”,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困局,长期以来恶性循环,成为“众人皆知”却无法破解的难题。(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作为我国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我国庞大产业输送人力资源的要务。然而,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广受社会诟病,突出表现为大学生培养质量及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相矛盾。从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连续五年的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不高反映出高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基本专业技能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5]此外,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流水线式”人才培养现状也直接造成了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结构性不合理”或“相对过剩”局面。

三、紧扣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内核,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为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创新路径、转型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和科学理论支撑。结合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时代性就是要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激活地方高校发展的新动力,汇聚合力开拓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一)以国际化思维引领,科学确立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依据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从其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现状出发,确定自身的目标设定和蓝图设计,这也是高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结构调整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来看,我国地方高校需要尽快完成人才培养标准定位的重塑和转型,在办学方向上适时转型为高层次应用技术大学,这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抉择。对于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校而言,办学定位并非仅仅是“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口号,也非“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简单回归,而是要站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工业产业化升级、服务业创新的时代潮头,来思考我国地方高校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此时,邓小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恰恰为站在历史性转折点上思考方向的高校提供了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2013年底,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红河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积极推进“国门大学”建设的发展战略定位,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实践,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近年来,红河学院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积极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吸引了1100名南亚留学生参加“1+3”联合培养项目;与越南太原大学合作成立“红河学院越南太原大学校区”,联合进行本科境外教育;建成了完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专业群,成为“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6]。红河学院结合区域发展优势,在对国际化办学特色进一步凝炼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门大学”的发展定位。可见,“国际化战略”较好地为地方普通高校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和多元选项,就其内涵而言,宏观上包括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复兴“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计,以及积极打造国际化合作办学发展模式,微观上涉及学科专业群市场定位再造、人才培养国际化标准设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等。(二)以国际化视野着眼,多元化汇集办学优质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是优质资源的缺乏,而国际化发展战略正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特色,从而有助于化解这一矛盾。大学的国际化更多的是指在办学理念上强调兼容并蓄、开放合作。国际化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而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整合。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地方本科高校,为了顺应教育转型发展的号召,近年来,学校探索特色型人才发展路径转型中面临诸多困境。2007年起,学校选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专业,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形式积极与美国纽约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十年来,从生源来看,从第一届录取分数线在“二本”以下直至近几届录取分数线提升到“一本”线上招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毕业生按期毕业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考研录取率以及就业率等指标普遍高于校内其他学院本科生。其办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双方优势互补、资源汇集、成本分摊,美方20多名外教的常年入驻以及中方优秀教师的一线配备给办学提供了优质保障条件。(三)以国际化为标准,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这是顺应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顺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要求,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构建和国际接轨且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质量监管体系,重视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客观而言,世界各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如美国教育模式的灵活性、人性化,英国教育的严格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教育的扎实基本功特点等,最为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取长补短”[7]。以初创于2002年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合办的TESOL项目为例,该项目可归纳为“嫁接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把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利兹大学教育学院TESOL的学位、课程、教材、师资及评价体系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的课程、教材和师资相嫁接,旨在培养具有TESOL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高素质英语教师。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新、接地气”,工作成效自然“出亮点、显特色”。(四)以国际化设计理念,重建管理运行模式。纵观英、美等国家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标准科学化,管理工具现代化”等特点,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受诸多因素影响,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引入国际化办学的管理经验有助于改进管理方式和优化管理流程。以成立于2006年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该校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管理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小行政、大教学”的组织管理格局,使得人员精简、设置合理。西交利物浦大学行政管理体系由学术事务中心、行政事务中心、学生事务中心、信息中心四个无缝连接的服务中心构成,这种结构充分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融合,在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这正是“学校去行政化”思路的具体实践。由此来看,长期受传统僵化体制机制困扰的地方高校,可以积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举措,融合创新,构建出一套集教学质量保障、行政管理运行体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为一体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实施,以及全球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的趋势,中国国力的增强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8]国际化办学有益于和时代接轨、拓宽办学渠道、弘扬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契合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在深刻理解把握邓小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373.

[2]马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EB/OL].(2011-06-16).www.chinadaily.com.cn/dfpd/jiandang90nian/2011-06/16/content_12716708.htm.

[3]孙兰英.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12-14.

[4]胡锦武.高校发展要走出“贪大求洋”误区[N].湖南日报,2012-03-08(9).

[5]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2016)[EB/OL].[2017-03-28]www.mycos.com.cn.

[6]红河学院简介[EB/OL].[2018-03-28].www.uoh.edu.cn/xxgk/xxjj.htm.

[7]郭强,周同.中外合作办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J].教育评论,2015(4):91-101.

[8]郭强.“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7(6):83-88.

作者:贾佳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