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分析
时间:2022-07-14 09:23:34
导语: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内涵丰富,内容多元化,论述了科技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分别分析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而且对科技进步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以卓越的胆识,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做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为核心的科技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思想;战略;第一生产力;高度
1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新贡献。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其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有相同的论断,其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的重要环节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可以构成直接的生产力。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的地位又是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起到引导作用,促进劳动力提升,也使得生产要素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劳动力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邓小平在结合马克思主义论断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的功能和属性,结合中国的国情,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论断。1988年9月,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1.2科学技术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是核心要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关键力量。近50年,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高速融合,并且渗透在各项生产活动中,切实提升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人类历史新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正如邓小平认为的那样,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并且确定了生产的主要方向,防止在生产中迷失方向。在大量的历史实践中可以充分地发现,这项理论指导着实践活动,实现了生产力的突破。在21世纪中期,人们成功地进行了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3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新的道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到主导效果。很多新的工艺都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得出,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形成。一系列新兴工业,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从20世纪中叶一直到现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科学技术一直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领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到引导效果,在生产力发展环节中起到先决作用。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不仅仅起到先导效果,而且其还能促进生产力速度的提升。自从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理论在生产力发展实践中大量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科学发现、技术开发和生产逐渐融为一体,更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效果越来越突出,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是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准。
2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战略重点——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1科技发展的基础——不抓教育不行。邓小平把科学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刻阐述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认为科研要靠教育输送人才,教育和科研同等重要,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他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认为经济与教育、科学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的改善是提升社会经济的重要措施,通过教育可以促进科技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全民素质也能得到切实提升,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结合科技革命形势和国内各项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改革方案,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环节中提出了新的方案,教育要实现现代化,要面向未来,要面向世界。教育要为促进现代化服务,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为迎接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挑战服务,确定了迎接和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总对策。2.2科技发展的关键——科研工作必须要走在前面。邓小平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指出,要促进高科技的发展,科研工作必须走在前面。这是因为:在全球化的技术革命中,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一些新兴学科的诞生,这些新兴学科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过程是,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科学技术这种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促进作用的特点,即科学技术走在生产的前面,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客观依据。然后进行技术开发,最后才进入高技术产品化、市场化的阶段。根据高科技发展的规律性,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后来,在指导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的战略思想,并明确地指出各行各业各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这不仅符合我国的实际,而且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指明了我国科技与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2.3科技发展的重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小平倡导发展高科技,其提出要实现产业化,其一,应该充分挖掘中国科技潜力,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争取走在世界前沿。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与一些科学家建立密切联系,促进高技术研究,提升采用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在“863计划”的促进下,我国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都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当时邓小平确立了我国发展各项技术的领域,明确了技术的主题,共制作了15个主题,实现了很大突破,为20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的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国防建设。其二,邓小平顺应高科技的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向明确,将高科技迅速转化成成果,实现了科技产业化。在1990年,邓小平提出科技产业化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他指出:“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殷切地勉励大家:“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上述的一系列举措都进一步表明邓小平在科技发展环节的前瞻性,其在科技发展中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可以准确地分析中国的实情。
3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实践战略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3.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准不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我们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我们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做斗争就越加有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认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在其他制度下的发展得更快;全面发展生产力,提升我国经济的综合实力,还是要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化的成果大都应用在经济的发展上,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科学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和环境中发挥核心效果,是确保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支撑。3.2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中国由于在近代约一百多年里,我们的科技落后了,遭到西方列强侵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获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国际环境和主观上的失误,又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邓小平指出:“中国在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差距不太大,60年代末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这十多年,正是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不是按年来计算,甚至不是按月来计算,而是按天来计算。”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关系,并指出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就不能完善农业、工业和国防的发展,也不能促进国计民生的完善。其指出,农业发展不仅仅要依靠劳动力,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合理的生物工程技术,走在科技前端。我国的工业基础不是很雄厚,在新中国成立前,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的比例最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体系独立,但是总体水平还是不尽如人意,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工业化不能完全落实,经营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济发展中只有30%的产业是大量依靠科学技术,其他的产业都是依靠劳动力更多,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利于我国工业的长远发展。现代科技对军队的武器装备、军事指挥系统、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后勤供给与管理带来巨大改变。军队的科技含量高低直接决定它战斗力强弱。邓小平科技思想是指导我国科技发展实践的一面旗帜。我们要深入借鉴邓小平思想,把握其中的科学体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真正内涵,才能切实提升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促进我国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玲,赵亮.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历史意义[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孙功.邓小平科技思想及其实践意义[J].技术经济,2003(1).
作者:李秀容 单位:中共信宜市委党校
- 上一篇:出版产业经济发展探究
- 下一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