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价值观及时代价值研究
时间:2022-04-24 03:55:59
导语:集体主义价值观及时代价值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作为邓小平价值观核心的集体主义,主要包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内容: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重视个人利益。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内在一致、本质契合,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关键词]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邓小平深刻体会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始终强调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不仅本身具有丰富内容,而且与我们当下正在大力培育、弘扬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努力推进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价值内涵、价值主客体、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各方面内在一致、本质契合,并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实践之中。
一、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观思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主要包括作为邓小平价值观精髓的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作为其价值观基础的爱国主义,作为其价值观主题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其价值观取向的人民利益,作为其价值观标准的“三个有利于”等。在这些价值观体系中,集体主义是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1](P173)集体主义之所以能成为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主要是因为它既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逻辑要求,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邓小平的其他价值观思想的全部内容,实际上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逐层向外如波纹般展开、推演和延伸的。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主要内容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是指拥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目的和社会利益,并且指向共同任务和活动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中,成员个体之间相互结合、彼此协作。这种结合与协作,对个人有意义、对社会有价值。集体有不同的层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社会宏观体系处在互动与交流之中。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集体具有高度的组织、团结能力和高水平的整合能力。只有在集体目标和社会目标同向一致的情况下,集体的行动才能获得成功。对于集体和个人关系的不同思想认识与行为选择,则区分出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是人们关于在集体和个人关系中,集体和个人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信念。集体主义作为对集体和个人关系的一种看法和处理,其核心是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发展、巩固和扩大集体利益作为人们活动的重要目标。[1](P293)邓小平说:“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2](P337)这一论述,表征着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其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坚实基础,是其科学性的根本依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群众变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自此以后,一方面,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翁的人民个体,坚持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了民族和社会发展,不懈付出与奉献,同时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需求与愿望不断奋斗和努力;另一方面,国家和集体利益代表了人民群众根本的、长远的和现实的利益,人民个体在为国家和集体利益做贡献时,其自身也从国家和社会不断的整体建设、改革与发展中,得到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相应的回馈与满足。其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根本要求。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2](P175)为什么邓小平如此强调这一点?因为“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末,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2](P175-176)这样一来,不仅集体利益不能维持,个人利益也不可能得到保障和实现。其三,尊重个人的价值,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个人才能的发展,这是集体主义的应有之义。集体主义并不是“目中无人”,并非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在主张集体与个人利益一致、集体优先的同时,集体主义也充分关注并且保障个人利益与价值的实现。而个人主义则奉行以个人和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主张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中,个人是中心,个人利益是人的活动的唯一目的,把集体和社会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在实践中,个人主义只能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更加尖锐和激烈,邓小平曾对此明确指出,“特别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2](P362)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2](P369)第二,坚持集体主义,重视个人利益。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始终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前者服从后者。同时,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主张,在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人的正当利益理应得到尊重,集体必须尽力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力求使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并非只讲集体不讲个人,只承认集体利益不承认个人利益。“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2](P175)现实中,每个社会成员必然都有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人抱负和追求,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认识到片面强调精神引导的弊端,强调物质激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3]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其中指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P146)邓小平把个人收入多一些(即对物质利益的重视)看作广大群众长期存在的行为目标,客观上是对包括物质利益在内的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和激励。邓小平的这段话包含着一种意蕴,就是在一个正常、健康而有序的社会里,只有不断满足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集体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生存并发展;一旦集体不再考虑并不能实际地满足个人的正当需求时,就完全有可能迫使个人自己关心自己,脱离集体去谋取私利,从而诱发个人主义。因此,历史地看,如果不能认识到传统的绝对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的缺陷而片面强调对传统的恢复,我们在现实中就会面临宏大理想在“世俗生活”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只要人们自觉地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中或之后、之下,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中获得个人利益就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由以上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可知,作为邓小平价值观核心的集体主义,强调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把为集体服务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个人利益来自为集体服务,个人获取利益是为了更好地为集体服务,并进一步地给予集体利益。正如邓小平所要求的那样“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4](P378)这里,放在“首位”很重要,最终“目的”也很重要。同时,基于集体对个人正当利益与价值的满足与支持,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强调和突出个人利益,关心群众需求,主张一切工作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准绳,不能脱离群众。因此,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与其群众观密不可分。作为对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群众观与时俱进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党在新时期突出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人为本,要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民主体地位,要“为民”“务实”,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和具体利益,要从小处着手把握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关切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性、层次性、多维性和丰富性,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国家和社会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
由前述分析可知,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和关注的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集体的共同需要和利益实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P411)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意义与非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体利益的不同,将主体利益作为关键,指出社会主义的价值就是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明确将集体利益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问题。由“三个倡导”所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不管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很显然,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但这三个层面之所以能够共同地被称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它们都统摄在一个更为概括和宏阔的视阈之中——集体主义;是因为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倾向,即导引和团结人们去完成对社会起积极作用的、对社会明显有益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共同活动,而不是任何的共同活动。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倾向和价值取向,并不等于说,或者说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对个体利益与需求的关照。实际上,它是在更高的层面、更远的视野、更深的意义与考量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一样,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是相联结、融合与共生的,全面反映了集体成员共同利益,“最大公约数”地凝聚了集体成员价值共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它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是从集体利益出发;但它既重视个人利益,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又反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把个人利益的发展严格限制在不危害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范围之内。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内在一致的,是历史与逻辑的双重传承与声气相通,都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团结协作、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概括来说,只有坚持集体主义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牢固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与价值基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才有可靠的政治与法律、思想与道德等各方面保障与条件,也才可能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与追求。
三、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中国梦本质契合
邓小平反复告诫“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4](P111)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其政治抱负与社会理想,一如既往极具家国情怀,充满了浓郁而丰厚的“兼济天下”集体主义价值基因,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历史血脉和政治伦理道德共同基因。实际上,我们可以清晰认识到,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中国梦奠定了深厚而广泛的价值观基础,中国梦则赋予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向未来的崭新而崇高的时代内容。第一,二者都具有厚重的历史承载。邓小平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P205-206)近代以来中国梦的历史源头,在于因落后时代潮流而“挨打”的被动境遇;其历史脉络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沃土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大同世界的社会希冀是长久的历史梦想。[6](P227)沿循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族各界所形成的价值目标,是二者共同的梦想主题和历史责任。支撑二者的,都是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第二,二者都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邓小平曾说:“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4](P206)他还指出:“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4](P209)“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出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4](P255)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能够真实反映、实现和凝聚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价值诉求与价值共识,聚集社会共同体成员整体力量,形成社会共同体成员的社会合力,增强推动社会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共同利益。第三,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未来召唤。邓小平指出:“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4](P112)他还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4](P255)也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7]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中国梦,既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又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其不断递进的价值追求都是在实践中动态前进的,都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充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谐的社会为基本目标内容。如此鲜明的未来指向和价值共识,顺应了国家、社会、人民不同层面实践主体的发展要求,形成团结全体中国人民创建美好生活的整体合力与不竭动力。显而易见,中国梦弘扬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宏旨大义,强调把国家、民族的集体利益与价值放在首位,主张以为国家和民族全心服务、忠诚奉献甚至无私牺牲为出发点与立足点。因此,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所秉持的“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重视个人利益”的基本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实现了并继续实现着其在价值理念、精神传承与文化血脉等方面的契合与相融、延续与深化。
四、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无论是探究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演绎与变化中的一以贯之、一脉相承,还是梳理其自身内部严密自洽的理论逻辑,以及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考察它传递并发挥的全方位、全天候价值能量,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价值观,其实不但曾经激励过那个年代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而且依然滋养着当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奋力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民。这样的价值观,警醒并要求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要以大局为重,要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如果有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必要时,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应当牺牲局部和个人的利益。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与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有着共同的问题谱系和价值旨归,都是既着眼长远又观照当下、既重视集体利益又重视个人需要、既适应实然又倡导应然,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同的,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邓小平首先提出,并作为其理论和实践主题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其后继者们,一棒又一棒地接力传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已经融会贯穿并生动体现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与伟大征程中。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丁俊萍,代红凯.邓小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产生基点及其价值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方旭光.认同的价值与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7].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作者:胡宇南 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 上一篇:邓小平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研究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