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分析论文

时间:2022-06-25 02:41:47

导语: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分析论文

邓小平思想衍生的政治稳定机制系统规划

从政治的角度看,要实现并保持稳定,必须处理好权力问题。新中国的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具体行使权力的只能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或委任的官员,于是人民与代表或官员就构成了政治活动的主体,政治能否稳定便取决于他们获取权力的过程是否公正合理合法,内部和彼此之间对权力的分配、使用是否协调有序。因此,建立和完善政治稳定机制必须围绕着政治活动主体,分层次、系统地进行。根据邓小平的有关思想,结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稳定机制系统作如下分解。1.制衡机制。这是指代表或受委托行使权力的部门之间能够既保持有效地行使权力又互相制衡,而不致形成独断专横或推诿扯皮。对于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史的中国而言,制衡机制的确立和坚持尤为需要和迫切。制衡机制的确立和完善,有赖于下述三级机制的健全。一是领导机制。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个最高的权力机关,领导其他次级机关;一个现代国家还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政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由它产生,由它授权行使各自的职责,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不容动摇。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国家将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变为法律、规章来实现的,实质是组织并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最高权力必须统一,而不能分散,缺乏有效的最高领导,将会导致四分五裂、推诿扯皮和低效率。在坚持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结构下,我国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民族问题、香港和澳门问题,并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一条明路。邓小平指出,要使领导机制有效运转,在坚持重视政治制度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培养接班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使党中央有一个领导核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3](P310)二是分权机制。我国的最高领导权是统一不可分的,但在次级权力上却是合理分开的,即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领导权是相对独立、各行其责的。在党内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邓小平在强调中央要有权威时也指出,“一言堂”“个人说了算”“集体作了决定少数人不执行”等等“权力过分集中”的毛病都要坚决纠正。三是反腐机制。腐败是历史性的、全球性的瘟疫。一个执政党和政府如果没有形成高效的反腐机制,就不能取信于民,就不能长期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引发社会动乱,最终必然垮台。因此,邓小平强调要坚决反腐,狠抓廉政建设。从国家权力的角度看,要建立和完善反腐机制,就必须根据互相监督的原则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制定专门的法律。邓小平指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委员会要建立和加强起来,这是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监督党员遵纪守法的重要武器。”[4](P160)为此,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人民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局都相继成立,并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法规、文件。2.控制机制。这是指国家机关要有抵制非理性躁动、控制社会全局的功能。但“控制”绝不能等同于过去封建的“专制”“家长制”“一言堂”,而应在民主与法制的思想指导下,通过一系列二级政治稳定机制来实现控制动乱、保持社会政治有序有效运转的目的。一是预警机制。各级政府应依托现有的行政系统、党群系统建立起完整、统一、快捷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报送有关政治稳定的信息。还应鼓励成立民办的调查公司,定期对各地各阶层最满意、最不满意、最担心的问题进行科学、公正的社会调查,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在政府领导下的研究政治稳定的班子,争取把动乱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此,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说:“今后,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倒是要注意,一个动态出现,不要使它蔓延。”[5](P307)二是宣传机制。当任何一个新政策、新法规出台的时候,都应及时地通过行政系统和传媒系统等各种渠道向社会、向人民群众宣布和解释。这个机制完全可以依托现有的机构建立,只是在宣传的时候,应从稳定大局出发,并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改进宣传方法,使之更为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要运用文艺创作,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工作紧密配合,造成全社会范围的强大舆论,引导人民提高觉悟,认识这些倾向的危害性,团结起来,抵制、谴责和反对这些错误倾向。[6](P211)三是缓冲机制。缓冲机制是联结社会和国家的中介体,它像一道防护层那样,缓解、吸收不稳定因素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从而保护国家政权少受或不受冲击。发挥缓冲机制作用的应是各群众组织、民间团体、学术团体以及一些利益集团甚至可以包括家庭和家族。邓小平指出:“我们相信,各派和工商联一定能够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进行自我教育和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7](P204)这就要求将一些政治功能社会化,政府不必也不能包办一切,很多事情可以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四是调整机制。调整机制就是党和政府调整、理顺社会各种关系的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以及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良好协调。党和政府不仅要处理好各阶层的关系,更要处理好本身同群众的关系。在当前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的时候,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政治稳定的大局。邓小平指出,在新时期要把“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党的优良传统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把“脱离群众的制度,包括那些特殊待遇在内”统统改掉,建立和完善一些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的制度。五是奖惩机制。奖勤罚懒,奖功罚过,是一个社会鞭策后进、激人向上、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措施。邓小平指出:应当有“奖惩制度”,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于得好的、干得差的,应经过考核给予不同的报酬。他还说:“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总之,要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分明,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5向上的风气。”[8](P151-152)六是纠错机制。就是要把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制度化,使党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勇于承认错误、尽快改正错误。发现错误可以依托人民群众、人大代表和新闻媒介,采用举报、信访、“市长热线”、质询、曝光等制度;承认和改正错误,既需要摸索着建立新的专门的组织和制度,又需要完善各种已有的制度,如民主生活会制度等。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原则是‘有错必纠’。凡是过去搞错了的东西,统统应该改正。”[9](P147)七是专政机制。就是要有对敌对势力进行镇压的机构和制度。国家机构中的军队、警察和《刑法》等法律及一些具体制度,就是专政机制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专政目的的有力保证。邓小平曾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谈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他说:“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对于这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不对他们专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这种专政是国内斗争,有些同时也是国际斗争,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因此,在阶级斗争存在的条件下,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存在的条件下,不可能设想国家的专政职能的消亡,不可能设想常备军、公安机关、法庭、监狱等等的消亡。”[10](P169)要保证专政机制的有效运行,就要把军警队伍建设好,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各种具体制度。3.消融机制。政治稳定固然需要强大的由上至下的控制功能,但也离不开社会政治自身自行融解、消除矛盾的机制。一是转化机制。就是要实现“化腐朽为神奇,先进帮后进”的政治功能。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出于种种不同的原因,难免会有违法乱纪者和落伍者。对于他们,第一,建立和完善罪犯教化机制。只要不是罪大恶极、法不可恕者,都应该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去挽救和转化他们。邓小平说:“对于绝大多数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应该采取教育的办法,凡能教育的都要教育。”[11](P253)第二,建立和完善互助机制。邓小平提出,要“先进帮后进”“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中西部开发规划、扶贫计划等都体现了这一机制的有关内容和重要性。二是协商机制。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我们党同其他几个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要坚持下来;人民政协应当在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在由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彻底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旧的阶层不断分化,新的阶层不断形成,社会成员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地位处于不断升降之中,观念的迟滞和转型的摩擦使阶层与阶层之间、阶层内部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如何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当前中国保持政治稳定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完善协商机制,加强政协建设,使政协不仅可以实现对执政的共产党的民主监督,而且可以把一切新阶层的代表吸收进来,并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使他们的利益要求能通过合法的渠道得到顺利的、合理的表达。邓小平强调坚持这一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2](P187)三是流动机制。建立各阶层的流动机制对保持政治稳定非常重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和干部选拔机制更是重中之重。邓小平提出并强调:“要建立选拔干部制度,使那些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人,能被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去,具体地讲就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13](P331)邓小平特别推崇用考核或考试制度来使人才流动。他在这方面的另一个很突出的贡献是,提出并身体力行地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正是在邓小平的大力主持和倡导下,我国在粉碎“”后,迅速恢复了高考制度。近年来,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及各种资格考试。不仅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向有序、合法、合理、公正的方向努力,对保持政治稳定和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此外,在邓小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指引下,我国许多地方蓬勃兴起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人的流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天地。一套完善的人员流动机制的建立将为中国长久的政治稳定提供十分重要的制度保障。4.约束机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约束机制,使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使政府真正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使宪法的宗旨切实得到实现。一是选举机制。对国家管理者最有效的制约是选举。人民对国家的所有权是通过选举来实现的。选举最高、最重要的形式是普选。关于中国的普选,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县级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县级和县以下的基层才是直接选举。这是因为我国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还不成熟,搞普选需要一个过渡,一步一步地来。“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14](P]220)所以,不断完善选举机制、特别是普选机制,是我们的一项跨世纪的历史任务。二是监督机制。邓小平指出,党受监督非常必要。“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的监督。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第三,是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要扩大他们对共产党的监督,对共产党员的监督。”[15](P271)三是参与机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人民对于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要求会越来越高,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潮流。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和收入有着较大的差别,往往一条政策、一项法规的出台或改变就会牵动成千上万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人民将会日益从关心经济利益的目的出发去关心政治,积极要求参与政治。邓小平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提上议事日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民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加大人民参政议政的力度。他说:“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种公民权利。”[16](P322)他还指出,不能照搬西方式的民主,而应根据中国的国情,有步骤、有计划、有控制地促进人民参政的制度化建设。四是宣泄机制。也可称为安全阀机制。政府应开设供人民发泄不满情绪的合法的、制度化的“通道”,使人民的不满情绪能经常得以宣泄,而不是越积越多,最后一发不可收拾。邓小平指出:“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总之,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会来大民主。群众把气出了,问题尽可能解决了。怎么还会有大民主呢?怎么还会有罢工罢课呢?”[17](P273)当然,这种宣泄也是在一定的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的,不等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和机制的扩展

国家的政治稳定必须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邓小平在思考国内政治稳定机制同时,放眼全球,提出了针对国际问题建立和完善政治稳定机制的指导思想和相应机制设计。1.明确“和平与自主”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指导思想。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要保持政治稳定,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有利时机,加快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有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概括地说,就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18](P228)邓小平又指出,中国人民酷爱和平、争取和平,但这并不等于为了“和平”可以牺牲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中国人民不怕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战争、封锁、威胁,中国人民争取的和平环境,是建立在独立自主和国家主权至上的基础上的。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才能真正保持政治稳定和持续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准绳,也是中国针对国际问题、顶住外部干涉压力建立和完善政治稳定机制的指导思想。2.建立和完善“国家安全机制”是解决外部势力“武装干涉”和“和平演变”对我国政治稳定造成的潜在和现实的威胁的重要手段。面对外部势力的“武装干涉”和“和平演变”,我们必须根据《宪法》和《国防法》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国防制度,组建和加强相应的国防机构;同时,需要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的增强,全社会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关注。其中下面两点更需要我们始终如一地予以高度重视,而不能有丝毫放松。第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中,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外交队伍,并坚持正确的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也决不当头、称霸,努力团结第三世界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为我国争取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第二,要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才能保障“国家安全机制”有效的运转和国家安全利益确实不受损害。邓小平指出:“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19](P395)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关心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为国家的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总之,当代中国存在或潜在着诸多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建立和完善政治稳定机制是当务之急和千秋之需,功在当代,利在万世。我们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并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稳定机制。

本文作者:赵东平工作单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