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科学总结及价值
时间:2022-07-16 03:06:34
导语:新时期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科学总结及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勇于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不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进一步弘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不断地、及时地对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最主要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它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可见,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在国内与国际双重视角下展开的。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的文本载体十分丰富:不仅包含在这一过程中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或通过的决议①,诸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所作的发言等;而且也包括邓小平在重要历史关头的讲话,诸如关于起草《决议》的意见、“南方谈话”等;同时也包括明显带有总结经验意味的讲话,诸如在《邓小平文选》中题目明确包含“历史”、“历史经验”的重要讲话等。从时间跨度上看,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不仅包含新中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对这一时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体现在《决议》中,而且也包含改革开放以后的整个历史过程。从内容上看,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涉及处于同一时间维度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经验;关涉总结国内历史经验与总结国际历史经验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理论特性,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的双重视角与历史过程
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邓小平是在双重视角下展开的。一方面立足于国内视角,通过总结新中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的历史功绩,重新恢复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另一面立足于国际视角,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国际与国内双重视角其实是多种视角的有机统一。从总结国内经验看,邓小平实现了对新中国建国后“两个3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多重内涵;从总结国际历史经验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正确总结国内历史经验,重新恢复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正确总结新中国建国后30年历史经验,科学评价的历史功绩,重新恢复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也是改革开放得以推进的重要契机。“”结束后,针对党内出现“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倾向,邓小平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通过对党的历史的回顾,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的根本观点。“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3]126要恢复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解放思想,将思想从以往旧的框框中摆脱出来,打破以往人为设置的思想禁区。针对“”中形成的教条主义盛行的情况,邓小平将解放思想提升到思想路线和政治立场的高度,提升到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解放思想,重新恢复确立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然会涉及对新中国建国后3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必然会牵涉到对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评价问题,而在粉碎“”、结束“”后的那一特殊时间内,国内国际社会和舆论“都很关心我们对同志和的评价问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坚定、清醒和睿智,正确区分了思想和晚年错误,科学评价了的是非功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犯错误采取集体负责而非个人负责的正确态度。《决议》就是对这一段历史经验科学总结的集中表现。邓小平始终关注《决议》的整个起草过程,并在其间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他明确指出,整个《决议》的写作主要围绕———确立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思想;正确评价新中国建国后30年历史,科学评价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通过此决议对过去事情做个基本总结———这三个中心展开,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还是第一条。“决议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坚持和发展思想。”“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3]296-298在对国内历史经验的总结过程中,邓小平在充分肯定的历史功绩,坚持思想基础之上,也明确指出晚年错误所在,认为晚年错误的根源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邓小平通过对国内历史经验———主要是对新中国3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重新恢复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统一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如果没有邓小平对国内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就是把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就是把他反对错的事情改正过来,就是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继续做好。后来邓小平曾说过:“善于总结‘’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的经验和教训。”[2]172邓小平通过总结国内历史经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按照中国的具体实际加以展开和推进。
2.科学总结国际历史经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对国际历史经验的总结,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分,不仅包括对苏东传统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包含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2]266通过总结苏东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经验,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在总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历史经验和“苏联模式”单一计划经济体制教训基础之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总结历史经验有自觉与非自觉之分,即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驱使之分。而随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会驱使主体展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时处于低谷。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促使邓小平对苏东欧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他在20世纪50、60年代已经对“苏联模式”展开了思考),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在邓小平看来,苏东欧社会主义垮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没有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苏东社会主义失败的结果直接促使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苏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不注重发展生产力或错误发展生产力的经验教训,使得邓小平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到关涉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首要地位,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属性。不仅苏东欧社会主义解体的深刻教训促使邓小平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建国后30年的历史教训(尤其是晚年所犯错误的历史教训)更深深地触动着邓小平的思想脉搏:“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种忽视。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2]373应该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总结新中国30年历史和苏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得出的理性思考,如何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成为邓小平始终关注并思考的重要问题。苏东欧社会主义失败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够导致,而后者又是纯粹公有制和单一计划经济使然。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也是照搬“苏联模式”,推行“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体制。“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148,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成为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抉择。此时,邓小平的理论视角开始投向发达资本主义,通过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验,总结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正统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计划与市场是处于截然对立的关系之中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邓小平通过总结新中国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加之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历史经验的考察,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突破了计划与市场对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373当然,作出上面两种区分并非是绝对的,只不过是为了叙述方便而采取的策略罢了。因为,国际与国内视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视角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共同构成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论指导。诸如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命题,不仅仅是对国际历史经验(资本主义和苏东欧社会主义)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所以,我们也可以将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视为在多重视角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二、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的基本特点
邓小平通过对国内和国际历史经验的科学、系统总结,重新恢复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发展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如下:
1.深刻的政治导向性。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之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之下进行的。总结历史经验,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为了面向未来;不是为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是以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而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寻求经验借鉴,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关于这一点,较为深刻地体现在起草《决议》的过程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3]292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非毛化”的舆论倾向,邓小平以伟大政治家的魄力斩钉截铁地指出,必须正确评价思想,科学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对同志的评价,对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同志的个人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3]299原因在于:否定就是对新中国建国后30年历史的否定,就是对我党光辉历史的否定,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否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否定。因此,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国后历史经验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利益的最终归宿。政治导向性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正确政治导向性的指引之下,才能对历史经验做出科学、合理的总结。
2.宽阔的理论视野。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并非是在单一视角指导之下展开的,而是多重视角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结果。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限,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分,可以说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断总结;既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就总结经验的时间跨度而言,邓小平不仅总结新中国建国后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而且也对改革开放后的历史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对发达资本主义数百年市场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所以,我们可以将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视为对全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最终目标是为了通过总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经验和借鉴,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宽阔的理论视野是产生内容丰富的理论之必要条件。正是在这种宽阔理论视野的支撑下,邓小平充分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出突破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3.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而进行,或是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触动下进行经验总结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较为明显地表现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诸如,《决议》对新中国建国后30年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在粉碎“”、结束“”后,如何评价新中国建国后30年历史,如何评价“”,如何评价功过是非和思想等现实问题摆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亟待回答。面对“”后满目疮痍的现状,中国该走向何处,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现实问题也亟待加以解决。针对这些现实问题,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从中取得经验教训,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以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最终解决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所以,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并非是出于个人的主观兴趣和偏好,而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寻求经验与借鉴,因而这一过程中必定会展现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4.生动的思想辩证性。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在辩证思维指导之下展开的,因而在此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思想辩证性。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例如,在总结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历史经验时,邓小平就是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苏联社会主义解体和新中国建国后30年的历史证明,仅搞计划经济只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设市场经济的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较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这里必须要澄清一种错误观点,即: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用市场代替计划,就是取消计划,仅仅依靠市场就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程度越高、国家对经济干预越少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并且认为这种观点在邓小平那里就可以得到理论依据。这种“代替论”、“取消论”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既不符合邓小平的原意,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①因为邓小平始终是将计划和市场看作是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两种不同的手段的。实践证明,仅搞计划经济有其弊端,但是计划的“优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2]17。搞市场经济虽然有助于提高生产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消极作用(最主要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也日渐凸显,尤其是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因此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由此可见,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是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只有在“结合”中才能使市场与计划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各自的缺陷、不足,互相补充,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三、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通过对国内国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肯定成绩与摒弃错误相统一,并将历史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凝聚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及其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对于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逻辑起点。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经验科学系统的总结,重新恢复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正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赖以继续推进的基础和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是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科学判断基础之上推进的,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之下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正是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沿展。因此,没有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就不可能产生上述理论成果,当下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牢牢把握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方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之下不断总结新的历史经验,推动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2.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鲜的经验。能否把握历史经验并及时地进行科学、系统的总结,是判断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记取教训,并把它们提升到思想理论高度,教育全党,取得共识,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4]我们认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不断地向历史学习,总结历史经验。通过不断地、及时地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目前,改革开放已历32载,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对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历史经验的某些方面还注重不够,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重视和科学总结。诸如,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凸显、贫富差距并未明显缩小等一系列现象,必须及时地加以科学总结,并着力加以解决。唯其如此,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2]113只有不断及时、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3.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必须坚持以正确的立场、方法和价值观为前提。只有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才能对未来的历史发展真正起到启迪和推动作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和规范,缺一不可,否则将是事与愿违。晚年不是不总结经验,但他脱离了实事求是思想原则,对国内和国际经验进行了错误的总结,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邓小平就是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典范,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在实事求是思想原则和辩证思维指导之下展开的。科学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不因为严重错误而全盘自我否定,也不因为取得胜利而固步自封。今天,在“还原历史”之风的影响下,国人开始重新反思历史,对历史经验(尤其是新中国建国后的历史经验)重新进行总结,这无疑是应当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对历史经验错误总结、泛滥等不正之风,诸如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夸大“人祸”,人为杜撰或编辑历史等。“作为一种极端倾向,其要害就在于颠覆历史观,否定已有的历史结论,歪曲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5]为此,必须对这种错误总结历史经验的做法加以坚决抵制和批判。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之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地位为前提,以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终归宿,才能科学地总结当下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对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善于总结成功经验与敢于总结历史教训相结合才是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完整表述。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总结成功的经验,而是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实现总结成功经验与总结历史教训的有机结合。不可否认,成功经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之上得出的,总结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不能忽视对历史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它们也是历史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曾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6]从某种程度上说,总结历史教训与总结成功经验同样具有价值。原因在于,历史教训是对事物本质认识不清、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较之于成功经验,历史教训对于主体的感受和认识更为深刻。“总结教训可以使我们对事物及过程的本质认识更为深刻。特别是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因为自己经历过、付出过高昂的代价,有切肤之痛,通过总结,认识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对这一过程中历史教训的总结。诸如,上面提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凸显“悖论”的教训。邓小平晚年就曾经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并寄希望后来者加以重视和解决。他曾说到:“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可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不仅要善于总结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而且更要敢于直面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历史教训,诸如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本着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正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失误、挫折和教训的总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深刻:“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只有实现总结成功经验与总结历史教训有机统一,才是完整地总结历史经验,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与拓展。
- 上一篇:全市新闻出版工作打算
- 下一篇:马街书会历程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