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富民理论的贫富差距控制浅析论文

时间:2022-09-26 10:08:00

导语:邓小平富民理论的贫富差距控制浅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富民理论的贫富差距控制浅析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邓小平富民理论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也为控制贫富差距扩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因此应全面把握邓小平富民理论,以它为思想指导,针对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的现状和成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贫富差距的扩大,确保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

关键词:邓小平;富民理论;贫富差距;控制

1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47:1,2007年扩大为3.32∶1;二是区域差距扩大,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3.15∶1,2007年扩大为4.44:1;三是行业收入差距明显,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1978年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比2.17∶1,2007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最高与最低行业之比已扩大为4.88∶1,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甚至更高;四是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而据世界银行2007年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不仅超过了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超过了中国过去的历史高点。

1.2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1.2.1地区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的差异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部沿海地区濒临太平洋,水路交通方便,有利于招商引资,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己。而中西部地区深居内陆,则不利于利用外资。此外,地区自然资源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直接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极大不平衡。这是导致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呈现出地区差别的直接原因。

1.2.2经济体制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以及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这必然使不同社会成员产生收入差距。此外,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使得经济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1.2.3城乡二元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如: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政策有所改变,但离根本性改变尚有距离。反而在之后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加重了城乡二元结构,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而没有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除此,金融政策也偏斜于城市,使农民贷款困难,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1.2.4体制和政策的缺陷因素

其主要表现在新旧体制并存、体制缺位、体制错位、体制虚设、法律政策缺位、法律政策本身的规制力度不够、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或受到干扰等。正是这些体制和政策的缺陷为寻租活动设置了大量租金,使的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1.2.5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社会保障面还比较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1.2.6公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因素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东西部之间与城乡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加剧了它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2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富民理论

2.1富民的意义

2.1.1富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过:“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其富民理论的首要根据。

2.1.2富民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邓小平说:“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们富裕起来。

2.2富民的目标

邓小平认为,富民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

2.2.1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裕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从中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即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2.2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正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2.3富民的途径

2.3.1发展生产力是根本

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从中也揭示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达到富民强国,这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2.3.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指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有效配置资源,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

2.3.3由先富到共富

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邓小平认为全国人民不可能同步达到共同富裕,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所鼓励的“部分先富”是以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知识致富为前提的,这是富民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鼓励“部分先富”的同时,也主张“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提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

以上就是邓小平富民理论的丰富内涵,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科学涵义,才能正确认识当前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并以其为思想指导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贫富差距。

3以邓小平富民理论为指导,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贫富差距

3.1发展经济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

依据邓小平的富民思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减轻贫困和公平分配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坚定不移地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务员之家

3.2政府要实行正确的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消除城乡壁垒。其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再者,优化财政税收政策,公共财政支出更多的向农村倾斜。为了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要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加强对耕地占用税的征管,确保该项收入能最终补偿给失地农民。最后,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3.3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要防止两极分化,只能在存在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为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一要加强分配的立法和执法,依法切实保护合法收入;二要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确保市场公平竞争;三要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并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机制。

3.4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我国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社会保险事业。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和城市的扶贫力度。

3.5发展教育、普及教育,使教育机会均等

继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特别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也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总之,我们必须全面深刻认识邓小平富民思想的科学内涵,以它为思想指导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控制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吕国忱,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调控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