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思想战略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25 05:46:00
导语:全球化背景下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思想战略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邓小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根据长期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得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然而,当今的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思考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用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去指导和谐世界的构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同志通过长期对国际局势的敏锐观察与分析,得出自70年代以来,我们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它从两方面论述这一问题,一方面,他指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他又同时强调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它是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他敏锐地观察到,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抬头,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根据起来,就是东西北四个字。”“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肯定了可以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又指出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把握这一时代主题时,一定要全面地坚持这两个方面的涵义,忽视或片面强调其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导致理论和现实指导方针中的错误。忽视第一个涵义而片面强调第-+涵义,就会动摇执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的外交方针政策。片面强调第一个涵义,就会把当前的时代主题误作为时代性质,既造成对时代性质的理解错误,又容易忘却或淡化目前争取和平与发展两大任务的紧迫性。
2l世纪的今天毕竟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世界已步人全球化时代。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来思考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
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全球化全浪潮迅猛推进,全球化也成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今天人们言必称全球化,并将全球化当做当今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一个幽灵,一个全球化的幽灵在世界各地徘徊。建立在道德和幻想基础上的乌托邦业已破产,建立在金钱和利益之上的乌托邦升出了地平线”。从全球化的实际进程来看,全球化的主体是经济全球化。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资本,货物,劳动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到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理论上,全球化有利于经济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然而,全球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一定平均地扩散到每一个国家,当前的全球化进程在国与国之间和在一国内部正在引出不平衡的结果。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而是资本流向全球,利润流向西方。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心”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信息等不平等交换,获得巨额利润。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第三世界国家却在可悲的扮演输家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迅猛发展,社会问题和国际间的两极分化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不平等加剧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会带来风险利益,也会带来风险。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益的分享与风险的分担是不均等的,由此造成或加剧种种不平等。经济全球化正在制造全球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与分裂日益扩大。许多调查和统计都证明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消失或缩小,而是使之继续大。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96年就指出,在过去30年间,世界人口中最贫穷的20%人群的全球收入份额从2.3%降到了114%,与此同时,最富有的20%人群的收入份额却从70%增加到85%,最富有和最贫穷人群的收入份额比率从30:1变为60:1。国际劳工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化进程中太多国家没有享受其好处,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发言权,许多人仍在贫穷中挣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的时代,这已成为一个现实。“全球经济正在向一个赢者通吃的经济模式转变,也就是说少数富者享受了全球多数财富,而大多数贫困者拥有的更少,整个世界被分为两个更对立的阵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又成南北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不同类型国家之间本已存在的两极分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信西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跨国劳动分工的形成,使得全球财富呈几何基数增长。不过,全球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分配极不公平,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空前扩大。“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载文指出:在二战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到1994年世界总产值已达26万亿美元,但问题是增加的财富主要集中于少数富国,在这个世界上有20个富国,有1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在过去的30年以来,最富的20%的人口的收入在世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70%增加到85%。而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所占比重从2.3%下降到1.4%。
上述事实表明,目前由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还在继续扩大着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于是,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问的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发展中国家成为西方资本的积累对象。因而,资本国际大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是造成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
(二)知识经济方面的差距更强化了发展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凭借知识资源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为攫取超额利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成为决定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的主要因素一国在国际体系中能够分到多大份额,取决于该国拥有的知识资源优势,以及对该优势知识利用的速度和范围。发达国家在高科技、尤其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资源拥有绝对优势。“以因特网和电子商务为例,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收入最高的国家中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1/5人口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l%,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数0.2%。一项统计表明,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中的21.15%,但只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因特网用户数的6.11%;中国万人口主机数仅为1.3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619台;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少数发达国家的外部市场,它们凭借知识资源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最便宜的原材料、初级产品,然后生产出制成品输往发展中国家。由于决定贸易条件的根本因素是知识资源优势,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极力提高建立在知识资源优势上的产品价格,压低劳动生产率低的初级产品价格。同时它们为了保持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推行科技封锁、垄断,行使科技霸权,竭力阻碍技术流入发展中国家,使各国实际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远远超过当时技术水平必需的数量,从而使一些商品的国际价值保持在较高水平,以便于它们长期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与水平限制,出口多为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附加值制成品。但这些产品出口价格过低经常被视为发展中国家为获得更多贸易利益而主动采取的策略,又会被扣上倾销的帽子,遭到发达国家反倾销的制裁。因为发达国家认为这样的低价会损害本国生产同一商品的生产商和劳动者的利益。此外,发达国家还对劳动力全球化采取了种种不公平的政策,一方面大量吸收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又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级劳动力流入,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倾向不断加强。发达国家的“兴”与“荣”是建立在不发达国家的“衰”与“枯”之上的。这正是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断施加压力,不遗余力地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快开放市场的根本原因。此外,全球化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促使我们对和平与发展同题进行再思考。世界不是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只是时代主题而不是时代特征。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也应随形势的变化而深化。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任务更加艰巨。
(一)对和平与发展仅仅理解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是远远不够的,非传统安全成为和平与发展的大敌
苏东解体,“冷战”结束后的这10年,国际局势发生很大变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成了最大的赢家,美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稳定地增长。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对外推行了霸权主义的路线。它由此发动的干涉主义霸权战争明显增多。美国的干涉,不但没有解决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反而使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进步加剧和激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应受到严厉谴责和制裁。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它是一些失望和愤怒的人们作出的不理智的、情绪化的反应,它是弱势对强势采取的无奈的不正当的行为。就连哈佛大学教授“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在就“9·11”事件接受《读卖新闻》(英文版)的采访时也说:“恐怖主义是弱者的武器。”亨廷顿这里当然没有为恐怖主义者开脱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9o年代初,苏东剧变后,美国确立了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从此它不断地用霸权主义手段企图打开世界所有的门户,让它主导的资本自由行动。无论是1991年发动的海湾战争,之后对伊拉克的猛烈炮击,还是对科索沃的狂轰乱炸,都与此不无关系。全球对此的怨恨在积聚。而长期以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拒绝遵从联合国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持续不断的以巴冲突,使中东地区的人民陷入血海和泪泊,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激发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和促进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一切给了绝望者以新的极端的反抗手段——现代恐怖主义。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发表文章,称“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是不同于常规军事战争的“灰色战争”。而美国的高新科技、情报机构以及任何安全防御系统没能在制止这次袭击事件中发挥出任何作用。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不亚于传统军事战争。。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影响到全球的和平。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印尼等国经济倒退,更为严重的是,引发了种族仇杀、国家分裂,带来政治社会的全面危机。这一切说明,全球的和平,不仅要防止常规军事战争爆发,还要防止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危机以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战争的发生。公务员之家
(二)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要,发展也是一面双刃剑,它既能推动和平,也能破坏和平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制度安排下制订的有利于自身的游戏规则,这种全球化不但没有使南北经济关系得到改善,反而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要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就要消除支撑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军事打击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者说,虽可一时解决,但不会最终解决。如果任凭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落后发展下去,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以及南北矛盾将不断激化,使国际局势充满爆炸性,那么“,9·11”事件是空前的,但可能不会是绝后的。而且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南部贫困国家的发展,北部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将面临问题,南部的发展也将有利于北部的发展。当然,任何理由都不应成为进行恐怖袭击的借121,恐怖主义行为永远都要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打击。因此,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同时,又特别注意对发展对于和平的双面作用。
三、结束语
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会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年10月15日,在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幕式上,再次呼吁,让我们顺应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潮流,共同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6年新年即将来临之际,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年贺词。中国的声音再一次受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重视。“和谐世界”论述可以看作是中国官方提出的“全球治理”版本,是理想的现实主义,具有深刻而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创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实际上也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中国对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所作的努力。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必须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和谐方向发展,也就是要实现以尽可能广泛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为主体,能够让更多的人分享参与国际分工利益的全球化。具体的解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尽可能给予各个国家和地区足够的机会来使他们通过最合适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二是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参与全球化的分工和发展,有尽可能多的人在参与全球化的分工中寻找到自己的岗位;三是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够自主地选择参与全球化;四是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怀有参与全球化的愿望以及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五是让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地区均衡地享受全球化的利益。总之,建设和谐世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的深化,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必将对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 上一篇:感动学生学习论文
- 下一篇:从退药不良反应谈用药的合理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