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教育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5 05:08:00
导语:民族高等教育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就巨大。本文根据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曲折前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进步恢复、稳步发展、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研究了邓小平在不同时期对新中国教育所做的指导及其教育思想的发展、形成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教育大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成绩尤为引人瞩目,其意义也尤为重大。
为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以适应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中央采取了很多特殊政策和措施来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一是规定在高考招生录取时,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二是在高校举办民族预科班。1980年开始,首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五所全国重点院校举办民族预科班,当年招收了150名少数民族学生。到1998年,共有23个部委、16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的94所高校招收了7142名少数民族预科生。1999年以后又逐年扩招,为高校提供了大批合格的少数民族生源。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大多回到本省区工作,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八十年代中期,对民族学院和民族地区高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工科、财经等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专业。调整后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优化,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育水平和办学效益都有明显提高。目前,全国有民族学院(大学)13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民族地区有高校101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近30万人,是1978年的10余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过程。
一、+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教育思想阐发的开始
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就十分注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一九五四年七月九日政务院第二百二十一次政务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就作了“办好学校,培养干部”的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要充分发挥现有干部的作用,同时要培养大批各方面的建设人才。;[1](P209)在中国办教育一要普及二是提高。“我们的方针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只普及不提高,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也都需要文化。n[1](P280)可以看出,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十分注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而人才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搞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抓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这个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问题。这些论述可以看作是邓小平教育思想阐发的开始。
二、+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展、形成
(一)教育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的思想
粉碎“”后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在一次与中央两位领导同志谈话时就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z](PZ76-z77>他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认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s[3](P121)并且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P275)邓小平阐明了两个关于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一是教育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居的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教育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要优先发展教育的理论。指明了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方向,阐明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不仅从理论上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且特别重视在实践中落实这种战略地位。他指出:“我们不是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m[3](P120)“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r,[3](P274).·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3](P275)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实质性的问题,是解决好教育投人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科教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印度在教育方面花的钱就比我们多。像埃及这样的国家,人口只有四千万,按人口平均计算,他们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也比我们多几倍。总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科技文卫的费用不可。,n[2](P52)在邓小平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和地方对教育的投人逐年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在逐年提高。
(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
邓小平早在1978年4月20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教育的中心是培养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就是集中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根本问题,是直接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关系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前途的大问题。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原则。他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z7(PZSO>他这一思想的主导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即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坚持这一思想,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教育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等于贯彻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原则。这是与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的政治路线相适应的。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就当前而言,就是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二是坚持“四有”的培养目标。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m}3](P110)可以看出,邓小平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看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统一的。因此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其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有新的发展。邓小平一贯重视和强调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早在1957年,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就明确要求广大青年:“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没有极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参加劳动,特别要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因为体力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大多数人民都要担负的光荣义务。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的残余,是我们的新社会前进的障碍物。”“希望全国的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准备参加建设祖国的生产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也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这对于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PZ}o)在这里,邓小平把青年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或体力劳动,看作是培养无产阶级感情,养成热爱劳动的观念,形成劳动习惯,最终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在社会主义条件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巩固和发展。在新时期,尤其是在代表着全体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加需要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相适应,以此来推进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革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早在八十年前,列宁就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2](P103)可见,邓小平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使人的全面发展变为可能。公务员之家
(三)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
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坚持不断地进行改革。邓小平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对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1977年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以后,他自告奋勇地提出抓科技和教育工作,并且果断地、正确地解决了教育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问题。1983年9月,他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思想短短16个字,言简意赅,意义深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党在新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了全国各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抓住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抓住了教育要为什么服务这个根本问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一是指教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条战线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最主要方式是培养人才。《中共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新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的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二是指教育只有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培养出能承担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合格人才。因此,必须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地创新。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使我国的教育能够顺应和跟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的先进的经验。还应该努力使我们的教育达到世界水平,使我国的教育跻身于世界教育先进行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指教育必须适度超前发展。。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办教育。教育必须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教育必须超前发展,必须超前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好人才和技术的准备和储备。邓小平认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我们在今天办的教育就要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对青年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如此才能使我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尊师重教思想
教师是学校的关键,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尊师重教的核心问题就要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如何尊重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呢?
首先是要肯定教师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他强调:“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科研工作的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向全党全国阐明了尊师重教工作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
再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邓小平认为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和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邓小平针对我国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的实际,他多次提出要有关部门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和改革问题。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多次工资调整,特别是200(〕年至2001年两年内三次工资调整,我国教师的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已接近或达到了全国各行业的中等收人的水平。为了鼓励中小学教师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国家增加了对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对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30年以上的教师,退休后给予原工资金额的退休金,等等。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根据各自的条件,尽可能从经济收人、住房、安排教师子女家属就业、工作条件等方面,给教师以优惠,使其工作、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在探索和回答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加以考察。回顾二十多年来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地区的基本实际出发,坚定必胜的信念,知难而进,勇于探索,集中精力埋头实干,一心一意抓改革,促发展,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 上一篇:数与代数部分的教育价值探索论文
- 下一篇:腹泻的药物治疗相关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