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小平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再认识论文

时间:2022-09-25 04:32:00

导语:对邓小平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再认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邓小平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再认识论文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教师地位教师角色教师待遇

论文摘要: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师地位和待遇问题的论述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义在于倡导通过尊师重教、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了人们从教的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关心教师,对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学术地位以及物质生活待遇等多方面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地论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的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师问题的重要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教师地位和待遇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教师是-二个古老而神圣的职业。教师在中国古代称为师。秦代以前曾以官吏和军官为师,汉代以后则多以儒者为师。清末兴办近代学校曾一度称教师为教习,并开始任用懂得西方近代科学的知识分子为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素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然而,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却出现了以野蛮的方式对待知识分子的现象,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

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工作之前同两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批判了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左”的错误思想,针对当时在处理“红”与“专”关系时忽视与贬抑“专”的倾向,以及在处理群众与专家的关系时压抑与排斥专门人才的倾向,并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新形势,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系统见解。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这正是针对那种认为脑力劳动者(包括教师)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包括教师在内的脑力劳动者当作“臭老九”和改造对象的错误观点而提出的。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邓小平同志又十分强调尊重教师。“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中小学教师中也有人才,好的教师就是人才,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

二、邓小平关于教师地位和待遇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问题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师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是主要力量,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对此,邓小平同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的高度,从理论上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劳动者的观点,反复强调教师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为提倡全社会尊师重教,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总的说来,他们(指广大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规划,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方针,使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马克思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在新形势下发展了马克思这一思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只有当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这种转化只能通过教育对人的培养与训练。教育在发现和培养各种杰出人才方面对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特殊贡献是任何其他社会制度所不可替代的。

针对社会上重科研轻教育,一些人认为只有科技工作者从事的劳动才是创造性的劳动,而教师不过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播给学生,教师的劳动是重复性劳动,因而认为当科学家光荣而看不起教师的不正确思想,邓小平同志从现代化与科技和教育的相互关系出发强调指出:“就今天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一个小学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到教育事业上,就是很可贵的。要当好一个小学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比一个大学教师少,因此小学教师同大学教师一样光荣。”知识分子作为学术通人,其共同的标志就是拥有知识并且以运用知识为职业。我们知道,学校肩负着保存、整理、传播和创新知识的职责,这职责正是由教师来承担的。中小学教师的多数人,也许没有机会直接创新知识,但他们的确都肩负着高尔基所说的“思想启蒙和精神创造的使命。”公务员之家

(二)关于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的问题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物质生活待遇偏低的状况,邓小平同志多次指示要把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要认真解决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后勤保障、住房和医疗保健等问题。“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现在小学教员的工资太低。一个好的小学教员,他付出的劳动是相当繁重的,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将来,有些教得很好的小学教员,工资可以评为特级。各行各业都要设立特级,以鼓励人们终身从事自己的职业。”“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限于国家的经济力量,我们一时还难以较大地改善教职员工的物质生活待遇,但是必须为此积极创造条件。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在可能范围内,尽力办好集体福利事业。”对于教师的生活,邓小平同志强调:“要让教师休假,给教师以恢复疲劳、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的时间,给他们以休整的时间,不能把他们的假期时间都给占用了。搞好劳逸结合,不仅不会降低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邓小平同志还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好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去,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关于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和学术地位,恢复和实行教师的职称制度的问题

这是鼓励教师从事和热爱教育事业、提高教师待遇的又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人才选用问题上长期存在论资排辈现象,致使许多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未能及时获得相应的职称和待遇,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这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人才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严重缺乏人才的情形以及不合理的人才发现、选拔制度,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制定了一系列发现、选拔、使用、管理人才的战略措施。他指出,人才的确难得,但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因为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我们的用人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必须认真改进,要打破常规去发现人才。哪怕是有些缺点弱点,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应当放手使用。要坚决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用人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要牢固树立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才的观念,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实现人才现代化,关键在于创造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的环境。同时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重在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特别指出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不能论资排辈。“在学术上,只要有创造,有贡献,就应该评给相应的学术职称,不能论资排辈。……在学校里面,应该有教授(一级教授、二级教授、三级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样的职称。……凡是合乎这些标准的人,就应该授予相应的职称,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

三、邓小平关于教师地位和待遇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

如何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师地位和待遇问题的论述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在于突出教师在办好学校、办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其要义在于倡导通过尊师重教、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坚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深刻地论证了党在新时期关于知识和人才问题的正确立场,提出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又红又专,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培养人才的方针和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和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使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像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也为教师规定了专门的节日“教师节”。我国认定教师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一个方面军,政府号召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表明教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较高地位。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薪水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教师除薪酬外还享有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教师住房实行优先、优惠政策,面积应该此一般居民大一些等,这些表明了教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职称代表着从业人员的专业地位和学术能力,在英美等许多国家,中小学教师一直没有获得像医生、律师、建筑师、大学教授那样的专业地位,与此不同,我国实行凭教师资格证书上岗制度,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都评定专业职称,这表明教师职业在我国具有与其他专门职业同等的专业地位和学术地位,在这方面,我国教师无疑是幸运的。

(三)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在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倡导之下,党和国家制定了有关政策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使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其中对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任用、培养、培训、考核、待遇、奖励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的规定,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四)提高了人们从事教师职业的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准备做教师的学生是抱着不同的动机报考师范院校的。他们中肯定有些人对教师职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志愿把它作为毕生的职业。他们中可能有些人对社会责任有较高觉悟,意识到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志愿为社会进步而选择教师职业;有些可能对教师职业本身无多少了解,只是接受了别人的影响和建议,才选择教师职业;影响他们的人可能是父母和亲人,更可能是某位教师偶像。师范生中多数人可能是出于功利的考虑,觉得教师的经济待遇不算低;在西方做教师是进入“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捷径,而且教师通常是终身职业;在我国,做教师是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和公务员队伍的途径之一,等等。正是由于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高,才增加了人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倾向性,从而使教师队伍的资源越来越优化。

二十多年来,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和新一代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学术地位,教师的待遇,以及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在全社会,尊师重教已经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