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23 09:55:00
导语: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公平问题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提出了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思想。
1.以按劳分配为主: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基础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因此,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生产力水平不高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原因,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但是,究竟如何坚持这一原则,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坚持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它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的主体分配原则相对立的。平均主义实质上的不公,是导致效率下降的症结,为此我们曾付出沉重的代价。
邓小平同志早已注意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特点。他认为,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将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也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中,实行不同的分配形式。但始终应该坚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
2.共同富裕: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本质
社会主义公平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是对社会主义主体间交往关系的一种评价。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关注公平分配问题或者说“共同富裕”问题。他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公平问题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邓小平同志认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原则的高度,反复强调。1992年南巡讲话时,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往剥削制度的最根本特点。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下,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是同两极分化相对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我们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经济基础,但并不是说不存在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共同富裕和两极分化是根本对立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逐步消除和避免两极分化,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公平分配观的重要内容。
3.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精髓
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一直是两种制度都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效率和公平难以得到最终的统一,这是由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矛盾,将效率与公平在新的基础上加以统一。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是建立在消灭剥削制度,铲除社会不公的基础上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享受同样的政治权利,并且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目标。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效率和公平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是同步发展的,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没有生产的高效率,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平;同样,没有一个公平的制度和规则,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也难以持续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产品分配的规律性认识:产品公平分配的方式受制于产品的数量,真正公平的分配方式只能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方式,但这一分配方式的实现必须以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为前提。相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言,社会生产相对落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市场经济也不很发达,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
但是,强调效率优先,必须坚持公平条件下的效率优先。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效率的提高是公平形成的物质基础,公平则构成了效率提高的社会保证。市场竞争本身是一个自发追逐效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而这种不公平既会限制市场对效率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社会公平就没有经济的高效率,公平就是一种效率。在当代中国,要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建构社会主义的公平规则,并以此促使效率的均衡提高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赋予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以新的特点。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独特的创造性构成了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显著特征。
二、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现实启示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加快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在当前改革进入纵深、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阶段,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公平分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在中国各种关系和矛盾基本协调,发展基本平衡,社会基本和谐的前提下,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仍然偏低,群体收入差别仍在持续拉大,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日渐激化,这些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任何社会,只有实现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和分配的公平化相统一,才能推进社会进步与和谐,两者结合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基本标准。收入差距保持在什么状况比较合理,对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显然还不是阶级社会中的“两极分化”。但是当前,中国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已经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明显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但富裕的社会并不必然就是和谐社会。社会的和谐需要有物质财富,但光有富裕也不行,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为此,将公平分配与和谐社会的建构联系起来,确立以公平分利,建立社会和谐的制度化机制,是一个应当确认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思路,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仍是我们进行制度设计的根本。
1.要继续加快发展,将蛋糕做大,在快速发展中解决问题。在从机制上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之前,一方面,要靠比较快的增长产生做大馅饼的效应,通过扩大就业、治理失业缓解和消化社会冲突,消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影响;另一方面,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旨在缩小差距的社会再分配政策才有保障。归根结底,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保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所以,扩大收入总规模是根本途径。
2.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当前形势下,人们给予以往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特别的关注,合理性也受到质疑,形成诸多不同观点。实际上,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公平和效率并不必然构成一对矛盾。相反,如果能够形成适当的机制,通过实现机会公平前提下的结果公平,反而可以提高效率。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公平,效率必然遭受损失。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要注意分析效率与公平问题中的辩证法。
3.高度重视分配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社会发展需要效率,但发展又不能不讲公平。当前,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分配公平对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关键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秩序,形成分配公平化的长效保证机制。首先,应建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具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利益分配格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其次,要形成合理的社会分配结构,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控制收入差距的合法和适度范围,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和谐社会不是要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而是要寻求一种能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这正是我们改革开放不断前进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肖玉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05-01.
[4]李宗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N].南方日报,2005-03-02.
[5]朱之鑫.我国收入分配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R].中共中央党校报告,2002:11.
[6]曾国安.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4).
摘要: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公平分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国情与特色。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精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独特的创造性。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公平与效率;和谐社会
- 上一篇:邓小平制度变迁与市场化改革探究论文
- 下一篇: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