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学习思路论文
时间:2022-07-22 08:18:00
导语:邓小平理论学习思路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本文从邓小平理论具有内在严整的逻辑关联性,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具有高度一致性,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概括、指导和规划作用,邓小平理论蕴含了伟人邓小平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等五个方面,就如何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提出几点基本思路,并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深化学习/基本思路
【正文】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学习理论,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提高全党全民族的理论素养,使学习理论取得更好的效果,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党员领导干部应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学得更深一些,更系统一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出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的几点基本思路,以求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讨如何深化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打好理论根基,在实践上更好地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解决各种思想和工作上的实际问题。
一、邓小平理论是作为一个内在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而存在的。因而,我们学习时就要在准确把握它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逻辑结构和联系,再现邓小平思考问题所经过的逻辑历程上求深化。
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邓小平的“文本”。这些“文本”从形式看,主要是一些报告、谈话和指示,没有很多长篇大论和思辨性文章;从表述内容看,它阐述的大多是明确的论断和观点,是我们已经干、正在干和将要干的事情,与我们的思想和现实生活贴得很近。但是,这并不说明邓小平理论没有科学体系或缺乏理论深度,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要照着干,天天在实践就等于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真谛。
思想史上,伟大人物的“文本”形式往往取决于历史的条件和个人的特点。文本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学理型的理论文本和实践型的理论文本。前者从概念、判断到推理到分析论证方法,有严密逻辑性的系统的知识或观点,不论观点正确与否,有一个所谓“自圆其说”的内在逻辑体系。后者以谈话、对话、笔记、通信、报告甚至文学形式出现的一个个分别独立的观点或主张,相互之间形式上不存在什么推理或论证的逻辑关系,但从整体上去考察它们,确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解答了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基本问题。据此观之,邓小平的“文本”无疑属于后者。
邓小平的“文本”之特色,首先表现为,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历史使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领导人民在中国实践社会主义。因而他提出的每个重要思想观点和决策,总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为了回答或解决某一重要问题而作出的。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和决策的提出,都是以他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历史经验、特殊的中国国情、崭新的时代精神为依据的。更是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长期探索、深思熟虑的结果。其次,它也表现在邓小平在不同时间、地点、场合提出的每个重要思想观点和决策,由于都是始终紧紧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提出来的,因而它们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整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根本问题,或者说都是这个根本问题的逻辑展开。它们从整体上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初步地但也是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三,它还表现在邓小平又善于用极其简明朴实、形象生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说出深奥的理论道理,把他对中国根本问题的长期的深刻的思考结果,快速地传达给广大干部群众,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从而很快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先进的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具有一个内在严整的逻辑体系,我们学习时就要努力去读懂读通邓小平的“文本”,在学习“文本”上多下功夫,更要透过“文本”的形式去深入挖掘、梳理它的逻辑体系和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历史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一方面,我们既要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地研读邓小平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观点,更要注重从总体上和逻辑体系上去领会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注重在学习中完整地再现邓小平思考这些问题所经过的深刻逻辑历程。这就是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提升为思维具体的实践、认识、理论抽象的加工制作功夫,最后形成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并没有现成地很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我们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把它梳理出来。
我们有些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偏向,即不能全面把握邓小平的各个重要思想观点、决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统一关系,随意地孤立地只强调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观点、某一项决策,而忽视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些方面、另一些观点、另一些决策,导致对问题的片面性理解。例如,有的同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中往往把“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三个有机联系的命题对立割裂开来,各取所需,用其中一个排斥或代替另外两个,从而造成本不该出现的局面和后果。其实,改革、发展和稳定在邓小平看来自始至终是内在统一的,这是他在不断地思考、回答和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其中,改革是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发展是目的,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稳定是前提,只有保持稳定,才能为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由此可见,如果对之作各取所需、断章取义的理解,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歪曲和违背,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掌握。只有抓住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才能真正学好邓小平理论。
另一方面,我们既要勤勤恳恳、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邓小平的各个重要指示和决策,更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它们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条件。如果仅仅满足于记住了邓小平的一些重要指示和决策,而不能真正理解其产生的根据、来源以及它的精神实质,那么虽然照着干也有可能导致不分时间、地点、条件的生搬硬套,造成理论混乱和实践危害。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中,常听说有些基层干部把邓小平理论概括成所谓“猫论、摸论、不争论”,并用以指导具体工作。且不说这样的概括并不完整准确,仅就他们对之的理解来看,往往有离开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任意把它们抽象化、普遍化、绝对化之嫌。先看“猫论”。这些同志往往对之搞实用主义的“各取所需”,他们并不懂得邓小平在60年代初期提出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践及旨在发展生产力的“猫论”,只是一个比喻而不是科学严密的论题,要真正理解“猫论”的逻辑,就必须透过字面涵义,抓住坚持实践标准问题,挖掘出邓小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以生产力水平和群众意愿选择适当的生产关系,从而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深刻思想。再看“摸论”。这些同志也往往对之作狭隘经验主义的理解。其实,如果人们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就难以把握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要真正领悟“摸论”的逻辑,就必须从这种形象的比喻中挖掘出“摸论”本身具有的实践方法论意义,即含有要尊重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思想。回首这二十多年来的探索、试验的历程,我们正是遵循“摸论”的实践方法,把前进的征途上所摸的一块又一块石头连接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清晰轨迹,比较系统地摸清了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最后看“不争论”。这些同志也往往对之作无原则的扩延或绝对化的理解。其实,“不搞争论”是有特定的思想内涵的,是指对改革开放中的试验、探索不搞争论,不必争论明白了再去改,而是搞了以后再看,不事先用教条和框框束缚改革试验与探索的手脚,以免由于搞无谓争论而造成贻误时机的不良后果。因而它含有要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一切以实践为标准,坚持在实践中求发展的深刻思想。但是,这并不是说,对什么都不必争论,在事关根本方向和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也不搞争论,相反,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是邓小平十分重视的。此外,对于改革开放问题的正确理论探讨、学术争鸣以及不同意见的平等的民主讨论,是允许的、必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
可见,我们不能离开邓小平提出的“猫论”、“摸论”、“不争论”的特定实践基础和历史条件,离开这些耳熟能详的命题的特定含义来孤立地绝对地理解和不分场合地生搬硬套。应当做到同志所强调的:“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能仅仅以了解他的某些论述和某些词句为满足,而应真正读懂读通。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求是》1998年第4期。)
二、邓小平理论建立在马列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又有其独特的时代风格和创新的理论形态。因而,我们就要把学习邓选与学习毛选、马恩列斯著作结合起来,在弄懂邓小平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求深化。
搞清楚邓小平理论的“来龙去脉”,是我们深化学习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没有继承的理论是无源之水,没有发展的理论就没有活力。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因而,邓小平理论既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又赋予这些原理、范畴以新时代的意义,具有现代思维的优长;既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具体丰富和历史展开。从继承关系看,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思想在基本立场、思想基础、基本原则以及对根本任务的认识上都是一致的。因为邓小平的全部理论创新活动,始终是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总轨道上进行的,他不仅恪守并直接吸取了马列主义、思想的许多基本观点,渗透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它所内含的很多属于独创的全新的理论观点和原则,事实上也是依据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对世界和中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在理论上所作出的新阐述、新概括和新论证。因此,这种继承是一种高层次的继承,根本性的继承。
从发展关系看,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并且是主要的和主导的方面。使得邓小平理论在主题、内容、特点和结构上都有独特的时代风格,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这种发展,首先体现在它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其次体现在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此外,还体现在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等等。
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学习时就要把邓选与毛选、马恩列斯著作结合起来学习,特别是要在邓小平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提高认识。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思想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错综复杂,有时甚至会异常尖锐。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相违背的思想言论时有出现。比如,有的鼓吹,歪曲、否定我们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有的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甚至主张用“自由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有的宣扬“政治多元论”和西方式的“多党制”、议会民主,公然诬蔑我国“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有的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救中国,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不及时加以批判,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不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地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就势必会搞乱人们的思想,危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干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老祖宗”不能丢,今后不论发生什么事情,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能变、不能丢,这样我们就有面向未来,着力创新的主心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我们耀深切领会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切实做到讲马克思主义要有“新话”。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真理的终结,而着力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我们要把学习邓选、毛选和马恩列斯著作结合起来,在深入全面的比较中真正懂得邓小平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在何种意义上、在哪些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从而使我们对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深切的领会。我们还要认真借鉴和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善于总结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按照实践标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以及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探寻新课题,解读新现象,开展新实践,创造新经验。从马克思到列宁,到,到邓小平,到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不是在简化而是在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形式不是趋于单一而是显现多样化。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便是有力的证明。只要我们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探索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能使她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时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正如伟人在50年代就指出的:“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注:转引自鲍宗豪等:《邓小平方法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三、邓小平理论既是属于中国的,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追求,又是符合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的,熔铸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因而,我们学习时就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相结合、从而强有力地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上求深化。
倘若以历史的视角来审视邓小平理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不难发现: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最有特色的理论品格,就是始终从世界历史进程和时展高度来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来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并规划、设计中国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引并闯出了一条中国独特的崭新的发展道路,但它并没有脱离人类发展的文明大道,或者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现代世界文明的结合之路。
邓小平理论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它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风格和气派。中国五千年历史造就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藏和精神营养。邓小平在率领我们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强调决不能忽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欣喜地看到,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具有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其中也包括对祖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和把握。例如,邓小平理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和“特色论”、“两点论”、“重点论”三位一体的矛盾学说,以及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标准的价值观等等,都是立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也是符合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的。它熔铸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充分吸纳现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给予现代世界文明以巨大的影响。邓小平在探索和回答中国的重大问题时,都不是囿于以往陈旧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现成结论,也不囿于社会主义一国的实践经验,而是善于以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始终把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时展主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大趋势的整体实践中,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实践领域和理论空间,也为社会主义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极大的可能性,为世界社会主义者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再造辉煌预示了一个基本方向。这就是,未来世界各国走向社会主义成功的道路绝不是单一的模式,而必然是多渠道、多种模式的,必然是既体现社会主义共同本质,又分别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
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追求,也熔铸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它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在以下两方面确立科学的态度:
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真正做到面向中国,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优长之处。邓小平曾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凝聚着灿烂的文明珍宝。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奋发图强的斗争史和创业史,我们通过学习可以从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同志也强调“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要认真地读一点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6页。)在这里也要特别强调对哲学的学习。恩格斯认为,人是具有理论思维这种天赋的潜在能力的,但关键在于必须加以后天的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84页。)我们除了学习马列主义和的哲学著作以及贯穿于邓小平著作中丰富的哲学思想,有能力的还应当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哲学著作,这对吸收思想养料、提高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很有助益的。
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面向世界,了解世界历史特别是现代世界的发展进程。从人类的本性和文明的继承性来看,人是一种理性存在物,人不仅可以凭借这种理性,自觉建构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和结构,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在自然和社会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建构和完善社会关系和结构,不懈追求美好社会理想。如,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它就根源于人的本质,根植于人类对自由、平等、幸福的追求。正是在这种不懈追求和社会实践中,人类一方面不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社会规律来改造自身,另一方面又不断认识自身的本性和需要,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设计和规定,不断提出各种社会理想和治国方略,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认识的理论宝库。在广义上,它们作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理应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宽厚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到,到邓小平,到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一贯强调社会主义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社会主义绝不能建立在文化落后和愚昧迷信的基础上,而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没有离开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达到的成就,而恰恰是吸取资本主义时代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和进行全新创造的产物。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和经营管理方法,结合新的实践进行创新,为我所用,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要批判继承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学艺术成果等等。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我们需要研究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学习邓小平理论还要同学习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
四、邓小平理论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始终保持着与实践的总体联系。因而,我们学习时就要在结合新的实践,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和规划实践,解决新问题上求深化。
学好邓小平理论,还需要我们深入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品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卓有成效地从事实践创造,同时也空前活跃地从事理论创新。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其最高表现和结晶就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但不是先知。他不是先设定一套完整的治国方案,然后照搬这套方案来改造中国,而是在实践中提出方案,在实践中修正方案,为实践所检验并得到丰富和完善。离开了具体的改革实践,就不可能说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说明其实质和价值。邓小平理论的永恒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始终扎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以开放的姿态,紧跟时代和实践的步伐,倾听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呼声,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和科学的新发展中吸取营养,从而使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走向丰富,走向更高的科学形态。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品格,首先表现在它的形成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看做实践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视为实践的根本要求,把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看做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他多次指出,联产承包、乡镇企业都是农民的创造,改革开放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作为全国的指导。正是由于坚持了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和实践创造作为自己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使得邓小平理论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也表现在它的主题来自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邓小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就找到了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曲折失误的根源。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运动过程,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搞清楚“是什么”和“怎样建”的问题。他正是在新时期依据社会主义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程。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品格,还表现在它准确把握和顺应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时展趋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邓小平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提出了世界的多极化和新科技革命使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他强调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人类尤其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东方不发达国家的人们长期实践和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些实践与探索,有过巨大的辉煌,因而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但也有过惨痛的失败,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仅给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震惊和历史性的遗憾,而且特别给中国和那些仍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敲响了警钟,震惊之余,痛定思痛,这使各国社会主义者不得不作出深刻反思,即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作出理性追问,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引导社会主义国家启动社会主义改革的契机和动力,引导人民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在更高时代起点上建构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基础。
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我们学习时就应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其一,我们要高度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勇于和善于理论创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提出和将会提出许多从未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给出尽可能正确的答案。解决这些新问题,不可能指望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照套、照搬别国的模式。只有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形成新思想,拿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推动我们全新的事业向前发展。
其二,我们要以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思想为指导,来展望和把握21世纪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能不能在这一竞争中取得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比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持久,不仅关系到每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国家人民群众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关系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前途和命运。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和美好的。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性,决不是来自某种主观的愿望和想象,而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现实和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基础上的科学信念。对世界格局变化和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应抱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其根本点就是既走向世界,融入时展潮流,又牢牢把握住中华民族自己的命运。
其三,我们要结合同志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有关新的论述、报告和文件来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从而加深理解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如何成绩卓著地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十四大以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了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新的阐述,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深刻阐发,并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地写入党章。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等。2000年初同志提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同年6月同志提出“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号召全党同志来共同深入研究;等等。这一系列新概括、新发展、新贡献,不仅语言是新的,而且思维也是新的,提供了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认真领会,在实践中切实贯彻。
五、邓小平理论已深深打着伟人邓小平个人的印记,体现着他的个性特征、坚定信仰和人格力量。因而,我们要学好邓小平理论,就必须在学习邓小平(怎样做人)上求深化。
科学理论的形成,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但也不能忽视思想家、政治家个人的智慧和心血。邓小平理论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和集体的创造,但在这个集体中,邓小平的个人天才、经历、权威和魁力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或者说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都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并给予探索和阐述的,因而也使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的名字来命名。
首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始终怀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不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不论是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还是在遇到困难和曲折的时候,不论是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一帆风顺的时候还是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都没有发生过丝毫的动摇。他的领导生涯中“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可谓坎坷不平,几经浮沉,历尽艰险,正是在这些人生“磨难”中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特征和独具魅力的人格精神。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在下野后有一次向邓小平请教复出的“秘诀”,邓小平的答案是“忍耐和信仰”。正是凭着这个“秘诀”,他“三次被打倒,三次又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成功。”(注:金羽主编:《海外人士心中的邓小平》,红旗出版社1973年版,第95页。)的确如此,有了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就能把个人的利害得失放在从属于党和人民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地位,以极大的勇气和热忱,以无畏的魄力和无私的境界,投身于革命和建设实践,作出伟大的贡献。
其次,邓小平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表现了其杰出的政治智慧和革命胆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是邓小平的伟大人格魅力核心内容之一。他反复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又强调,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他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促使他最早提出了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倡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大讨论,由此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在“实践标准”逐渐深化的过程中,他以实事求是为根本指导思想,又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又进而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长期困扰的凡事都问“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大大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邓小平的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正是我们民族在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智慧、意志和胆识,也是邓小平伟大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第三,邓小平对祖国对人民一片深情,始终为人民谋利益。他的“我的生命属于国家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感人肺腑的话语,深深地震撼着亿万人民的心。他一贯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对人民负责”(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为人民造福”(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取信于民”(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他不仅这样说了,而且这样做了。在一生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心系人民,热爱人民,关心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想方设法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老百姓都说:“翻身不忘,致富感谢邓小平”,就是有力的说明。正是出于这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挚爱,使邓小平在我们共和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几次力挽狂澜,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普遍拥护。
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体现着伟人邓小平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力量,我们就要通过学习邓小平怎样做人包括人生信仰、革命胆识和人格精神等,来进一步深化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同志在2000年6月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在‘立行’和‘立言’上多下功夫,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注:转引自李忠杰:《人格力量很重要》,《人民日报》2000年8月1日。)这正是我们党对于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人格,增强领导干部人格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殷切要求。
其一,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灵魂,是动力,是方向。当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实比较多。但越是在困难的环境、困难的工作面前,我们越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不能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把握住自己,蜕化变质,就是在这个“总开关”上出了问题。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因此,在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过程中,首先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至关重要。
其二,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勇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和求实精神。当前,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正确认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一致性。解放思想赋予了实事求是现代开放性思维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我们能够高瞻远瞩,开阔视野,从宏观动态的角度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才能正视现实、承认现实,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实事求是注入一种符合现代开放社会的内在活力。二是要正确认识实事求是与敢于创新的内在统一性。改革开放既无先例可循,又无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创新,开拓前进。在战略上要敢于破旧立新,敢想敢闯;在战术上要经过试验,走一步看一步,要方法稳当,步骤适当。三是要正确认识实事求是与原则坚定、策略灵活的统一关系。原则坚定、策略灵活,二者结合才是最实际最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不妥协,不迁就,但现实中实现目标到任务不可能走笔直的路,故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不搞一刀切。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新情况下能够驾驭全局,把握未来。
其三,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要象邓小平那样,做人民的忠实儿子,端正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既是我们世界观改造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我们党生死存亡、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中真正做到贴民心、帮民富、解民忧、恤民情。我们要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升华自己的人生追求,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筑牢思想防线,做到慎初、慎独、慎微、慎终、坚持“终生为人民服务”(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品格。
以上阐述的是我们对如何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问题的几点基本思路。学习理论贵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只有狠下真功夫、苦功夫,才能达到深化的目的,并能常学常新。现在,我们的国家政通人和,事业腾飞,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学习理论蔚然成风,真正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高举伟大旗帜,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一定能在新世纪兴旺发达,赢得世界,赢得未来。
- 上一篇:邓小平政治理论的使命论文
- 下一篇:非煤矿山整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