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时间:2022-04-23 11:18:00
导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思维,是我们党在精细考察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伟大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永葆我们党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就是引领当代中国阔步前进的光辉旗帜。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崭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构筑了又一座雄伟壮丽的里程碑。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在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的沧桑巨变中,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长期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走在时代的前列,要求全党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与潮流,运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纷繁复杂的大局势着眼,深刻地研究和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反映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的新认识、新提炼、新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特征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突破。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总有一些特定的形势和任务,总有某些特定的内容会凸显出来,成为急需回答的首要问题被深入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总是在这些重大问题上被突破,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比如列宁在深入分析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基础上,突破了马、恩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论断,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突破了“城市中心论”的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农村斗争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初步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突破了一系列僵化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些突破都是事关战略全局的关键性课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某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相贯通,能够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的发展。
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觉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与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紧密相联的。比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辉煌之后,为什么会陷入低潮?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丧失政权?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才能使我们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能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视野非常开阔,它是在总结古今中外政党更替、社会兴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和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纷繁复杂的大局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客观反映了时展的迫切要求,赋予马克思主义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加鲜明的创新精神,使之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
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而“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对于保证我们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指引方向的光辉旗帜。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要不断创新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有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思想理论旗帜,就必须在这面旗帜上不断增添新的光辉。80多年来,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有科学理论的指引,这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和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巨大胜利的根本保证。科学的理论的生命力,也正是在于能够自觉做到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没、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坚定地指引着当代中国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向着光辉灿烂的前程前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上了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个大台阶,提前实现了现代化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美好憧憬,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进入新世纪,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关系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l世纪头20年,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但要建设繁荣的经济,而且还要建设先进的文化,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把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相信,只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就一定能够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科学指南。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拓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而每当这种时刻,我们都是依靠伟大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综观全局,2l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不会是没有困难和一帆风顺的。党的十六大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时,清醒地指出了我们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应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解决千头万绪的问题,打开了思路,开拓了境界,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要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努力做到发展有新的思路、改革有新的突破、开放有新的局面、各项工作有新的举措,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团结奋斗,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民族腾飞的精神动力。人类文明发展史深刻地启示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在当代中国,这样的创新理论思维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纵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融聚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渴望,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追求,是实现民族腾飞的最深刻、最强大的动力之源。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筑起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强大精神支柱,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现代化建设凝聚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 上一篇:在构筑民心工程中赢得党的先进性
- 下一篇: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