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唯物辩证的新视野

时间:2022-02-17 10:51:00

导语:“三个代表”——唯物辩证的新视野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个代表”——唯物辩证的新视野

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统一体。“三个代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层层递进,共同构成关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学说,辩证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哲学视角透析其内涵,其中不乏深邃的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思想。

一、“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辩证统一的科学体系。同志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处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光辉。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创造性的统一。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的,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规律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自觉创造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正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的唯物史观基础。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为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反作用。物质文明属于社会存在范畴,精神文明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因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是统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统一的唯物史观基础。唯物史观认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先进文化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是一个紧密相连,辩证统一的整体。而贯穿其中的是“总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这是我们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人民观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民是历史主体。所谓人民是历史主体是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不仅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重要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具体体现在: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否承认人民是历史主体是检验一个政党进步与否的试验石。其次,人民是价值主体。所谓人民是价值主体是指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核心地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因此,可以说,是否承认人民是价值主体是检验一个政党的宗旨真假人民性的试金石。

二、“三个代表”的逻辑主轴——唯物辩证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形式多样性。“三个代表”所涵盖的三个层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先进生产力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前景,并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先进文化反映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目的都是不断实现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能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能不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样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把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不可偏废;有一些方面还应尽力超前,比如教育和科技等。这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要求。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如此,党才能充分体现出在现阶段的“三个代表”的性质和地位,并在现阶段的各项工作中,得到人民承认和拥护,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致力于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建设,人民的利益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切实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对待,真正按照它的整体性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复杂情况,都要坚持、体现它的统一性。

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物质世界不仅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之中,而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继承了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党的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党的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独到的理论创新。长期以来,我们对党的先进性比较多的表述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强调这“一个代表”的同时,我们党也注重强调另外“两个代表”,并坚持付诸实践。但把三者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三个代表”的概括,在党的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内容、时代特点和内部有机联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创新性。

在内容上,“三个代表”包括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涵盖了党建理论的最根本的内容,涵盖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的最基本的因素。

在时代特点上,“三个代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解决如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如何拒腐防变的新问题,是我们党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特点,保持党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的先进性,保持思想建设的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方针。

在内部有机联系方面,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党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根本条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建设的全部出发点、立足点和力量源泉。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构成了执政党建设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自身建设上探索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是一面纲领性的旗帜,是一把解决新问题的钥匙。但是,“三个代表”并不是真理的终结、探索的中止,而是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路标,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全党的智慧和实践去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总的来说,“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是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党的建设的新任务而做出的新概括、新发展。从历史上看,“三个代表”是对我党七十多年历程中所起作用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从现实看,是对我们面向新世纪如何保持党的性质、发挥党的作用提出的根本要求和前进方向;从理论上看,是判断和评价一个党是先进还是落后、党的政策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根本标准;从实践上看,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重视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只有全面、完整、系统、深刻把握“三个代表”,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党的建设,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