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创新发展

时间:2022-02-17 10:44:00

导语: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创新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创新发展

先进文化是引导人民奋发图强、积极进行历史创造,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一面思想旗帜。步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处于各种社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然面临着多种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实践“三个代表”,构建新世纪我国的先进文化、从而带领人民鼓舞斗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l],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怎样构建我国先进文化,构建什么样的先进文化,这是时代要我们做出的必然选择。对此,同志早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在我党十六大报告中,再一次明确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应该具有的根本性质、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征。具体说,我国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主义先进文化,从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基本方面:

(一)社会主义主体文化。任何先进的社会文化都必然有一个主体文化层次,都是以一定的主体文化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包括作为其理论核心的马列主义理论和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生活领域的具体文化这两个层面。包括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内的马列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与灵魂。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具体文化。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积极成果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类理想向度,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加以继承、保留和发扬光大。这也是保持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自身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之所在。

(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任何先进文化作为激励民族前进的思想旗帜,必然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必然是通过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建立起来的。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的构建也不例外。我国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主要包括我国几千年来优秀的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和自“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新世纪维持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它必然成为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文化资源。这也是保持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从而不断激励我们民族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三)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先进文化必然是一种开放性文化,只有以开放性的态势不断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积极成果,才能保持自身文化的先进性。我国新世纪的先进文化作为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文化发展系统,更应该立足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以更为开放的态势去不断吸取国外文化优秀成果,才能保持自身文化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步性与先进性。因此,国外文化优秀成果也是构建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的重要的积极来源。

(四)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来的新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理念。先进文化必然是一种在不断概括和提升新的文化因素过程中而使自身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赋予其先进文化发展的生命力。随着我国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必然会从新的实践经验中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理念而成为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这也是保持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自身发展的生命力及其先进性并赋予其时代特征的重要方面。

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就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为基础,其内容的诸方面相互融合;有机统一而形成的新型文化系统。这种新世纪先进文化必然会具有以下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将作为逻辑的主线始终贯穿于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的诸方面及其过程。或者说,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的诸方面必须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由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主体文化的核心所必然规定了的,由此也体现了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这就是说,由于我国新世纪的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在我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将贯穿于各族人民具体的文化实践之中,因而必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格。这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全:民族人民奋发图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必然具有的文化品格。

(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发展的开放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新世纪先进文化从一开始就作为开放性的“世界历史”发展系统中的文化而处在与其它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文化交流大平台,必然在承受外来文化撞击的同时,立足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积极成果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所出现的新的文化因素及其文化理念。因此,它必然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发展的积极开放性。

进入新世纪后,如何构建我国先进文化,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前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4]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在新世纪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又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这是我国新世纪文化创新的核心。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她决定着文化的性质与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列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自“”以来,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在我党领导下以不断创新的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我党历史上理论创新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中国的马列主义即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我党历史上理论创新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高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以此为指导进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前发展。因此,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进行文化创新,形成和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

(二)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在不断概括新的文化因素及其文化理念的过程中,批判地吸取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任何文化的创新都是在既定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的。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5],成为直接制约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的现实基础和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它作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核心的先进文化,不仅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成为当今世界最科学和最先进的文化。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着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以社会主义主体文化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保证其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和社会主义根本性质。文化创新也离不开继承与发扬本土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和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此外,我国新世纪的文化创新也包括不断概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来的新的文化因素及其文化理念,从而补充和丰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国新世纪的文化创新决不是要消解或解构社会主义文化,相反,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主体原则,才能保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做到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在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得以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积极进行体制创新。为我国新世纪文化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文化创新是一个既要抵触腐朽落后的和反动的文化、又要扶助文化新生事物的复杂的文化斗争过程,需要正确的引导与调控。我党自成立以来所进行的文化创新从而形成我国不同阶段的先进文化,都是与党的领导分不开的。我党之所以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在于她始终坚持了对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正确领导。只有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始终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真正领导着我国先进文化向前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坚持党对文化创新的领导决不意味着实行文化专制、搞闭关自守,相反,利用改革开放的条件,以马列主义的科学态度,完善管理体制,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去广泛吸取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本身就属于我党对文化创新过程实施正确领导的题中之义。进入新世纪后,我们要依据新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6],营造出真正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氛围和制度环境。这表明,在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也是内在统一的。只有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新世纪的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要立足于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进行文化创新。任何文化的创新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根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而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反过来又是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及其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服务的。这就表明,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与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因此,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立足于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这就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在与世界现代化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开放性活动之中。因此,我们进行的文化创新,还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才能真正吸取到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推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五)要加强文化创新的队伍建设,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强大的主体力量。文化的创新离不开创新主体。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7]其中,知识分子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我们要制定和完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使他们与知识分子一道组成强大的文化创新队伍,为我国新世纪的文化创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3][4][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第1版。

[2][5][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