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
时间:2022-12-05 05:12:00
导语:论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新世纪、党的建设、创新
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世纪。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等三项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完成新世纪的三项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腾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把党建设好,而把党建设好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量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没人创新能力的政党,最终要被时代所淘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和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在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创新,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同样需要创新。创新是新世纪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一、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
创新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和思维过程,是一种自觉的理智行为。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不断创新的丰硕成果和生动体现,是党的建设创新的强大思想武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实现的,都是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的。因此,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我们正在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新实践新发展,着眼于对党建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形成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由于过去受“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形成了把党建工作凌驾于其它各项工作之上,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政治目的观念。在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上,只讲统帅和领导,不讲服从和服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形成了“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命令主义和形式主义,思想封闭,观念守旧。党建工作从上到下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种做法、一个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和运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社会生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观念和思路、形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阻碍着党的建设,制约着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党的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上要有“三个突破”。这就是要突破“就党建抓党建”的狭隘圈子,确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大思路;突破“自我封闭”的思维定势,形成改进和开放的党建工作的新格局;突破“就问题抓问题”的片面做法,探索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方法。在“三个突破”的前提下,在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思维过程和升华过程,逐步形成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在党的建设的理念上,就是要用“三个代表”的新视角全面审视已有的党建理念,用实践的标准去疏理它,弄清那些理念是我们今天必须继承和坚持的;哪些是要用新的观点、新的经验来充实、丰富和发展的;哪些是适用过去而不适应现在需要而扬弃的;哪些是人们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出发,附加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名下,至今仍被人们视为正宗诠释而要坚决摒弃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时代气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党的建设的新理念,如树立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抓党建,服从服务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新观念;树立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新观念;树立党的建设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在党建工作的思路上,要确立围绕经济建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新思路,克服为党建而党建的自我循环的做法;把党的建设寓于改革开放之中,通过改革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党的领导的适应性,使党的建设在改进和开放中得到加强;把党的建设贯穿于法制建设的全过程,使党的建设走上依法运作的轨道。
二、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①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特别需要这种敢闯敢冒的精神。这是由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和党的建设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应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挑战,需要敢闯敢冒的精神。新世纪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考验。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纵复杂,各种思潮互相激荡,敌对势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的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队伍的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些深刻变化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世纪的“三项历史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实现党的建设的这一目标和要求,没有现成的本本可找,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只能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探索中大胆创新。
第二,适应党的建设的特点,需要敢闯敢冒的精神。党的建设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它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以及党的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反对和纠正党内盛行的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及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盛化的“左”的错误的进程中,从我国的国情和党情出发,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战略构想。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战略构想,既把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同时又特别强调了思想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实践表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点的,是对马列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对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新的审视,提出了制度建党的战略构想,即在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同进,更强调党的制度建设,更重视党的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邓小平制度建党理论与思想建党的思想虽然同属于结构性建党的范畴,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邓小平制度建党的战略构想是适应了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对我们党的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新总结,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建党思想的超越和创新,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功能建党的战略构想,“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功能建党战略构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标志。功能建党即以增强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代表性功能为核心的建党新构想。根据这一新构想,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中,都要体现和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党代表性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所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功能建党对结构性建党来说,又是一次新的超越和创新,是适应了新世纪时代特征和党面临的新任务需要的党的建设的一种新思路。
党的建设还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与党所处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与党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路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党的建设的内涵来看,它包括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联成一个整体。而每一个方面又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遵循着各自的规律。同时,党作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它自身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也具有一定艰巨性和风险性。因此,党的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以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目的,发扬敢闯敢冒的精神,做到积极、稳妥、协调、有序地进行。只有这样,党的建设才能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三、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不仅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而且也要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的方法。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产生。我们在思考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时,要把党建方法的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第一,在继承中创新。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从中派生出一系列的具体的方法,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种试验田、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的方法;抓大事,抓主要矛盾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都贯穿着科学的辩证思维,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新世纪党的建设中仍然适用,必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赋予这些方法的时代内涵,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只有这样,党的建设才能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有所前进。
第二,在实践中创新。创新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唯一平台,是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新发现、新发明和新创造,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的实践中实现的。党的建设的创新也是如此。
在实践中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尊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加强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组织和引导,维护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主人意识、爱党意识激发出来,群策群力,推动党的建设的创新。
在实践中创新,还必须善于总结来自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我们在总结党员和群众实践经验时,必须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制作过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到实践中去检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真正掌握党的建设的新的真理性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推动党建工作的新发展。
第三,在世界政党建设的比较中创新。政党作为当今世界最突出的政治现象,无论它们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意识形态或组织形式,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和规律。探索政党和政党活动的一般规律,观察其它政党的活动方式、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组织形式,进行不同政党之间的比较研究,总结和借鉴它们的经验教训,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党的建设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政党建设的比较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出发点和归宿,冲破“左”的僵化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从中吸取反映政党和政党活动一般规律、属于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批判借鉴对我们有用的经验教训。在政党建设比较研究中,不仅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建设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和学习它们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要对原苏东各国共产党建党模式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它们失败的教训,作为我们党的建设的反面参照物,而且还要对社会党和资产阶级政党进行比较分析,科学地区分它们与我们党的不同点,实事求是地弄清它们与我们党的接近点和共同点。如西欧的一些社会党重视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党内民主,重视党的各级领导人在民众(主要是选民)中的形象,我们党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启发。
第四,在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成果中创新。当今世界出现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因特网为工具体系、以知识要素驱动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不仅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社会上层建筑也产生深远影响。政党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新技术革命对它的影响和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进而对政党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组织形式、功能结构、运作机制、领导体制、执政方式和活动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事实上,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世界上许多政党对自己的纲领、政策、指导理念、组织形式、活动方式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另一方面,新的技术革命为政党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技术手段。把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引入政党建设的各个领域,加速政党建设的现代化,已经为世界上许多政党所关注和重视,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国共产党作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应该正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它的影响和挑战,探取适当对策,加速自身建设的现代化。所以说,应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于党的建设中,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新领域,也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些年,随着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的大发展,一些地方开展了“网上党建”,把网络技术导入了党建工作领域,构建了党的建设的新平台,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这是党的建设方法创新的一个成功偿试。实事表明,在应用高新技术成果中进行党的建设的创新潜力很大,大有可为,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注: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 上一篇:论党的性质理论的三次重大发展
- 下一篇:把学习贯彻十7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