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的必然性
时间:2022-12-05 05:07:00
导语: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的必然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是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新形势必须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党的领导是否有效,关系党的执政安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有其必然性:它是迎接WTO挑战的需要,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惨痛教训的深刻反思,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共产党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必然性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问题,是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重大新课题,也是我们党要着重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所谓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指党对国家机构、社会组织进行组织、领导和管理的一种制度、体制、机制及具体方式、方法。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决定着执政党的兴衰存亡。其基本问题就是正确处理党与权(国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党与民(人民民主权利)、党与党(派)、党与经(经济组织)、党与法等的关系。核心是党怎样实行领导,使党的领导更加符合党的执政规律,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以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实质是科学有效地实现党的领导,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党的领导是否有效、执政效能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国家政权的坚持和巩固以及人民权力、权利的实现、保障。
同志指出:“现在历史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党肩负的任务变了,因此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方式、方法,也必须相应地改变或改进。”“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因此,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其必然性。
一、迎接WTO挑战的需要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加入WTO后,不仅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也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要求我国政府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WTO作为世界规范国际经济秩序的最大多边经济组织,必须按WTO规则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一要求我国的法律不仅要完备,而且要稳定、公开、公正;二要求我们的政策法规要有连续性;三要求我国必须营造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竞争环境。
其次,要求我国政府转变管理体制,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部门行政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是政府配置资源的杠杆。它职权自定,易强化部门利益,导致政企不分、政出多门,与WTO公平竞争原则不相融;公共行政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它职权法定,易强化公共利益。其主要职能是加强市场监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它仅仅是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因而权力有限,与WTO规则相符,有利于打破垄断,发展自由竞争。
第三,WTO给党如何管理政府,履行执政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WTO的实质是全球市场经济、加入WTO最大挑战来自于如何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政府管理与市场的关系。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恰当、有效地把握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市场的作用度、调控度、支持度、干预度等。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形成过程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党和政府推动、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它是一种渐进式的、发育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市场化取向的这一重要特征,使我国经济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着“五不现象”:一是市场主体不规范;二是竞争规则不完善;三是自律体制不发展;四是市场行为不完整;五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到位。而WTO体制则要求我们党和政府必须做到“五性”:
一是减少干预性,建立一个市场走向的政府;
二是增强法治性,使市场按照WTO公认规则在公开、平等、科学、规范的制度下进行;
三是增加透明性,防止暗箱操作;
四是提高效率性,增强政府的生命力和市场的生机和活力;
五是强化约束性,使市场和政府都有制度性保障。
WTO的这些要求,显然给党和何领导政府,政府如何领导经济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党执政50多年来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政党政治表明,政党的一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都应是与当时的形势与任务相适应的。建国后,党实施领导的环境条件、任务、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由夺取政权的党变成执掌政权的党,由中心任务是革命变成中心任务是建设,而且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的党,由破坏旧世界到建设新世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决定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应该而且必须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在政体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国体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国家行政、司法等制度,都是带有根本性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行之有效,为党执政做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不可否认,我们党在探索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方面由于众多的历史原因和主客观因素,在党和国家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在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上出现过“党政职能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断”等问题,以致在“”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发生重大变革。尤其在党与政、党与法的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宪法和党章中确立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思想和原则,并提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党不能超越法律。党领导国家事务、履行执政职能的基本方式,就是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机构和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下放权力、精简机构、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任期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取得重大发展和根本性改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历史条件又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历史环境,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是事实。但也不可否认,在党与政、党与民、党与法等各个层面上还有许多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入解决,尤其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以及腐败作风的存在,极大损害了党群关系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削弱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直接危害到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主义前途。为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符合党心民意,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举措。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惨痛教训的深刻反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和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瓦解变质,执政的共产党“亡党丢权”。特别是建党88年、执政74年,有着1500多万党员,经过十月革命洗礼和卫国战争垂炼的苏联共产党退出历史舞台,确实发人深省。再加上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一批民族主义政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不能不让我们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苏东的兴衰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长期僵硬不变是一个重要的体制性原因。
众所周之,十月革命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把苏维埃的‘上层’和党的‘上层’融为一体”(《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2卷,第166页),建立起一套党政合一,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虽然列宁后来强调党对国家机关应实行“总的领导”,斯大林在理论上也承认党和国家不是一个东西,但在实践中还是坚持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以党代政、党政一体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政治体制上,坚持过度中央集权;在经济体制上,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党政关系上,坚持党权高于一切,实行以党代政、党政军“三位一体”体制;在领导行为方式上实行家长制,个人集权制;在领导职务上实行终身制(除赫鲁晓夫非正常下台和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外,列宁、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列波夫、契尔年科都是在任上病逝的),在干部选拔体制上实行接班人指定制和任命制;在生活作风上实行特权制、等级制;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在民族关系上推行单一制;在对外关系上(包括党际关系,国际关系)坚持霸权制。加上苏联后期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这一切都说明苏联、苏共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苏东的演变沉痛地说明,执政的共产党在执政期间,不管原先资格多老、贡献多大,控制力多强,如果长期固守不合时宜的模式,不科学地选择和运用适当的领导管理方式,不正确地处理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就必然要自取灭亡。这是政党政治的一条铁的定律。
四、党的自身改革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她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适应时展的要求,开拓创新,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进入新的世纪,我们党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形势,要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进一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处理好党与政、党与群、党与党、党与经、党与法的关系,从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面上进一步解决好执政党为什么执政,怎样执好政、怎样进行科学、有效领导,科学、有效执掌政权,以及善于领导、善于执政,领导为民、执政为民这一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
党和国家重点的转移,国家的基本国情的定位,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换,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保障,必然要求建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的民主政治体制和工作机制,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也必然要求发生转变。
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领导和方针政策领导,是对于干部的选拔、分配、考核和监督,不应当等同于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党的十二大所描绘的这些状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党的正确定位和党政、党群、党法等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六大对党的领导科学含义和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作了进一步阐释: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也发生重大转变:注重政策的法制化,重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党的领导方式主要由管理型领导向思想政治领导,宏观领导转变,党的执政方式也由以党(人)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从主要依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法治,从包揽一切转变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依赖权力领导转变为依靠党的感召力,威信及其成员的示范力来领导。即从直接干预型的强制性权力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向间接引导型的思想政治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转变。这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党的自身职能变革和领导方式、执政主式变革的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坚持、巩固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做好进一步改善的工作。这是坚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顺利完成历史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重大之举。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定要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来对待。我们要在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做好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工作,把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适应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
- 上一篇:论“三个代表”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征
- 下一篇:论党的生命与党的“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