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
时间:2022-12-05 04:56:00
导语:“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针对新的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实际提出来的。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层次上,而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的高度,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研究。
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生产力观点是它的一块基石。而在“三个代表”当中,首先一条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点为依据的。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领域所构成的完整系统,它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所谓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而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又具有最为根本的意义。这个根本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关系到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前提的物质生活问题,“物质生活”的问题最终只能通过“物质生产”来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据此,他们要求:“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79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状况最终都必须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列宁则进一步说明:“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1卷第8?9页)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无疑起着最终决定作用,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抓住生产力这个根本。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我们党要想领导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这一要求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要站在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前列,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要从中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构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体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由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被开辟出来。
考察一下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辉煌,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水平仍比较低,而我们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改革也还没有完成。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我们要继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在新的实践中开拓前进。我们要继续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尽快完成工业化,并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进程;要发挥后发优势,吸收和借鉴国外经济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力求实现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要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尽快建立起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相适合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
文化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概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要求,应是着眼于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它包括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和教育、科学、文化体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一领域总体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因而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应依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从具体实际出发进行考察。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充分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说来,社会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发展从社会存在的意义上制约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而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又从社会意识的意义上反作用于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发展。一个社会要取得预期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同时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思想文化条件;而且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还应借助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若要真正站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引领社会前进,就不仅应有积极的经济和政治纲领,而且还必须有积极的思想文化纲领;不仅要积极推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发展,而且还必须积极推动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正如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先进的政党就是要善于汇集和把握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倡导和支持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以此作为自己奋进的旗帜,并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其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能动作用。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我们曾拥有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历史留给我们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但是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农业社会的长期存在,又使得各种旧的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应该说,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一直十分重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工作。我们党一直是站在中国先进文化领域的前列,并努力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先后完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最大成果,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建设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还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我们必须站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前面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以此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
三
“三个代表”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把这一条作为落脚点。这个问题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我们应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主客体关系入手,将问题提到应有的理论高度来认识。
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领域的一个“根本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这一领域内活动着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于是,社会历史领域中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主客体关系,其中人是主体,而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结构体系则是作为客体与之相对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体规定着主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而人作为主体又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客体。从价值意义上说,人是最终目的;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结构体系的进步,最终是为了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抽象地谈论人,而主张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研究人的问题,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说明了人的解放和发展逐步实现的历史进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落脚于包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内的全人类的解放。
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这些观点运用于我们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价值地位来对待,并通过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不断地为他们的解放和发展创造条件。从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历史实践来看,我们从一开始就是把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作为明确宗旨的;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推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广大劳动群众翻身得解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归结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强调改革开放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实惠;他所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也是落脚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正因为如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道路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也才得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 上一篇:如何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辩证关系
- 下一篇: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