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指导课件 第九章
时间:2022-08-30 03:51:00
导语: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指导课件 第九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九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引言:邓小平指出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重指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建设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一、章节结构与内容提要:
本章详细讲了我们基本纲领的第三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本章分四节:
第一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简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分析其与物质文明的关系,指出它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说明文明与文化的一致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目标中又有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第三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讲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方面基本内容,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繁荣各项文化事业。
第四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
――介绍了我们文化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针: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
二、重难点分析: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统一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同样,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还包括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如果只讲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而不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那就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其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统一体中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
在1979年10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作的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两重结构,即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这两方面的内容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教育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决定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面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统治地位,因此,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成为该社会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并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成为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并决定着该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成果为人民享有,为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克服了剥削制度下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相分离的状况。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它的经济、政治方面,还通过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体现出来。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文明时代一切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同全面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奋斗目标,当然不仅仅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同时也包含着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在邓小平设计的面向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中,同改革和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求某一方面的单项突进,而忽视其他方面,就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从物质文明、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方面统一中去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上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从思想上保证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提高劳动者的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形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邓小平十分强调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现代生产发展的突出表现就是智力活动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决定性的活动,物质生产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精神领域活动的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人知识经济的阶段。根据现代生产发展的这一新特点,邓小平强调"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既要靠法制,也要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邓小平认为,宣传、教育、理论、文艺等方面工作搞好了,可以在保障、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方面起非常大的作用。但如果出了大的偏差,也可以助长不安定因素。因此,创造出更多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就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且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理解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致性:
(1)指导思想一致。二者都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科学内涵一致。二者都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
(3)奋斗目标一致。其根本目标都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标。因此,它是最先进、最优越、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精神文明,在本质上高于其他一切类型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保证其符合社会主义的思想要求和制度要求,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同时,也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方法论指导;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培?quot;四有"新人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一座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宝库,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以,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木目标
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明确地把培育"四有"公民规定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也体现了邓小平和我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目标的一贯思想。
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培育"四有"新人,是指个体素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指整体素质。个体素质提高了,全民素质的提高就有了切实保证。因此,培育"四有"公民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又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激发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人的素质提高了,就会自觉地以共同理想、道德、纪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有广阔的胸襟、较强的自控力,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容易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也取决于人民的基本素质,人的素质的优劣、高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都要以培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作为指导和归宿。
有理想,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信念。当代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人民群众实现我国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以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本质特征的。它要求个人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在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代表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方向,其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使"五爱"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来,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文化科学知识可以使人明德达理、陶冶心灵、提高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在当代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缺乏科技知识或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人,不可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纪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邓小平认为,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在"四有"中,邓小平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因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四有"是一个统一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纪律是保证,文化是条件。"四有"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培养目标,"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个培育目标的建立,符合教育的规律,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自身成长规律。它要求我们在培?quot;四有"新人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高奏时代旋律,着眼于建设,着眼于实践,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把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相结合,使培育"四有"新人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自觉的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去奋斗、去完成。因此,培育"四有"公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我国到2010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国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一奋斗目标可以简约地概括为:两个牢固树立,三个显著提高,一个良好局面的形成。
在理想、信念方面要实现两个"牢固树立"。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最重要的是实现两个"牢固树立"。一是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在公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要实现三个"显著提高"。提高公民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把公民素质这一目标分解为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三个主要方面,这就抓住了人的素质系统中最具本质特征的要素。通过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纪律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普及事业,公民素质的提高就一定能落到实处,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文化状况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人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来显示。用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作为衡量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的三个指标,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使文化建设更具有可操作性。在未来15年中,只要在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坚持多出优秀作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健康文明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就能达到显著提高的目标。
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目标。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既是城乡文明程度提高的主要标志,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人手处。只有通过提高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文明的公共秩序、优美的生活环境,达到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在全国形成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思想建设上达到两个"牢固树立",公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实现三个"显著提高",这些目标的实现最终汇合成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因此,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体现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申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基本要求同十五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是一致的。当前应着重搞好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因为,首先,我们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这就必然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代中国,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其次,社会主
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要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全体人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每个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为这个理想而奋斗,既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也是各族人民为实现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奋斗。因此,这一理想能够起到空前的精神动员作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落脚点,就是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信念和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引导和帮助人们为实现这一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深人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首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市场经济既可以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等,也会诱发一些人产生利己主义、本位主义、拜金主义等。必须用社会主义道德来抵制和克服这些消极影响,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个人利益,但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集体利益是前提,是基础,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实现,要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并且不能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的、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的、国家的利益为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这是因为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体现着社会成员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社会主义道德要讲集体主义原则,也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本质要求。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才能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具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因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只有搞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才能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扎扎实实地搞好。
最后,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应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在全社会发扬自尊拍信和自强的民族精神,形成以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力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的时代风尚。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们互相联系,彼此补充,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两种手段。在我国,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表现为,每一条法律规范同时都体现了道德的规范和要求,道德规范也有法律制度来保障实施。两者的区别在于,道德主要依靠自律,没有强制性;法律主要依靠他律,具有强制性。因此,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辅相成,最终都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纪律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它既有一定的强制性,又是建立在人们对纪律的自觉遵守的基础上的。
(2)、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条件。
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现代化的智力资源基础。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而人才是靠教育来培养的。今天,经济建设正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优先发展教育就更显示出其重要性。教育还具有建设精神文明的功能。教育对培?quot;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
质以及民主法制意识,都离不开教育。而且,教育不发达,政治民主也无从提高。这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以发展教育为基础。教育还具有发展科学的功能。我国的高等院校不仅是教学中心,出人才,它还是科研中心,出成果。所以,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五大提出"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现代科学
技术,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知识的基础、先进设备
技术和各种人才,还是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世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加强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的建设,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一切着眼于建设"的方针。党的十五大重申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
"重在建设"的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这就要求我?quot;一切着眼于建设"和"重在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做到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是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贯在落实,务求实效。邓小平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还须重视管理。建设和管理并不对立。建设包括管理,管理促进建设。加强管理的目的是要管好、管活。加强管理的手段,是严格纪律,严肃法制。加强管理的准则是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有立足建设,重视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达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总之,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
三、基本概念简释:
文明――是相对于蒙昧、野蛮而言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与程度。在人类历史上,相继经历过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和社会进步状态。文明的性质取决于生产方式的性质。
文化――广意上指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狭义上指人自身的智慧、精神状况。
物质文明――指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发展状态,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在物质上的结晶与标志。
精神文明――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人类社会的改造和进步,最终都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其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
“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
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舆论为手段,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自测题
一、填空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的方向。坚持(、)的方针。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性。
3、"四有"新人是指(、、、)。
二、简答题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什么是精神文明?
三、论述题
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如何?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第九章自测答案
一、填空题: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一致
3、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二、简答题:
1、(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繁荣各项文化事业。
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
三、论述题:
1、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物质文明为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精神生产和享受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任务和要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途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它是由以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因为: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人类精神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的至今最为先进的精神文明;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风尚;
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逐步达到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
它的精神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为全体人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
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第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强大武器
- 上一篇: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指导课件 第八章
- 下一篇: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指导课件 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