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理论 推进发展和创新
时间:2022-08-30 03:36:00
导语:学习邓小平理论 推进发展和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春季党校班第二单元学习体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两个相互联系着的基本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建设新社会、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科学体系。
正如同志一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第一代杰出的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了思想,指导全国人民开拓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邓小平同志作为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考察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指导改革开放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建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全面、创新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就在于高举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选择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严重挫折,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二、世界形势从战争与对抗变为和平与发展,发展成为核心问题;三、科学技术以前人难以想象的速度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邓小平理论正是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地分析,做出了创新性的科学判断。
从1982年以后,邓小平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在理论上创新,讲老祖宗没讲过的新话,全面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点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包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
曾说过,我们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建立优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创造条件。同志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领导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他有良好的愿望,但晚年越来越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完美”构筑,在农村建立一大二公的“”,在城镇各行业推行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带有一定的小农经济和平均主义的烙印,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文化的实际需求。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迄今为止,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从未染指过西方,而一直驻足于东方的落后国度。十月革命发生80年来,东方社会主义实践既有耀眼的辉煌,也曾折戟沉沙。冷静思索后可以感悟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至关重要,有决定性的意义。前苏联和东欧长期超初级阶段运行,造成社会主义事业萎靡滑坡,直至解体剧变;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也一再背离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主义裹步不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而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克服了那些超越初级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选择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经验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系于对初级阶段的认同,承不承认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就大不一样。
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相适应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中国现实生产力水平为基点,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能是建立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之上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它的直接结论就是要改革那些同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生产力从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参与国际竞争等基本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石。邓小平认为,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革命的前提,也是社会革命的任务。邓小平曾说过,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搞生产,不能不搞科学技术。马克思、恩格斯早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他们的学说中,始终把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当作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同时指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面临的任务和使命就是逐渐建立适应生产和流通的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常识。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还远远没有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始终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以整个民族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作为广大劳动者利益的保障。就是要求我们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使我们党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顺利发展;要求我们各级党委和所有党支部按照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纲领,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开动脑筋,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
邓小平曾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认识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准则。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样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提出:“我们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方向。至于实现理想、方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一定要从现实出发。而现实是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的这种特征,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观念,要跟上世界发展变化的步伐,要求我们在方法上有充分的灵活性,不能有一点僵化和保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第二个伟大创新就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也不全是计划,资本主义也不全是市场,可以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这正是继承并且发展了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项重要贡献。邓小平说:“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用价值规律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搞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邓小平理论的第三个伟大创新是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即生产剩余价值有根本区别。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际水平的。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指引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主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都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呼唤创新精神。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证明,只要不断高举旗帜,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就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 上一篇:入党思想汇报—学习邓小平理论
- 下一篇: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