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的基本思路
时间:2022-04-17 04:44:00
导语: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的基本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深化学习/基本思路
【正文】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学习理论,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提高全党全民族的理论素养,使学习理论取得更好的效果,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党员领导干部应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学得更深一些,更系统一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出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的几点基本思路,以求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讨如何深化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打好理论根基,在实践上更好地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解决各种思想和工作上的实际问题。
一、邓小平理论是作为一个内在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而存在的。因而,我们学习时就要在准确把握它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逻辑结构和联系,再现邓小平思考问题所经过的逻辑历程上求深化。
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邓小平的“文本”。这些“文本”从形式看,主要是一些报告、谈话和指示,没有很多长篇大论和思辨性文章;从表述内容看,它阐述的大多是明确的论断和观点,是我们已经干、正在干和将要干的事情,与我们的思想和现实生活贴得很近。但是,这并不说明邓小平理论没有科学体系或缺乏理论深度,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要照着干,天天在实践就等于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真谛。
思想史上,伟大人物的“文本”形式往往取决于历史的条件和个人的特点。文本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学理型的理论文本和实践型的理论文本。前者从概念、判断到推理到分析论证方法,有严密逻辑性的系统的知识或观点,不论观点正确与否,有一个所谓“自圆其说”的内在逻辑体系。后者以谈话、对话、笔记、通信、报告甚至文学形式出现的一个个分别独立的观点或主张,相互之间形式上不存在什么推理或论证的逻辑关系,但从整体上去考察它们,确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解答了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基本问题。据此观之,邓小平的“文本”无疑属于后者。
邓小平的“文本”之特色,首先表现为,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历史使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领导人民在中国实践社会主义。因而他提出的每个重要思想观点和决策,总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为了回答或解决某一重要问题而作出的。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和决策的提出,都是以他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历史经验、特殊的中国国情、崭新的时代精神为依据的。更是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长期探索、深思熟虑的结果。其次,它也表现在邓小平在不同时间、地点、场合提出的每个重要思想观点和决策,由于都是始终紧紧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提出来的,因而它们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整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根本问题,或者说都是这个根本问题的逻辑展开。它们从整体上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初步地但也是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三,它还表现在邓小平又善于用极其简明朴实、形象生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说出深奥的理论道理,把他对中国根本问题的长期的深刻的思考结果,快速地传达给广大干部群众,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从而很快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先进的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具有一个内在严整的逻辑体系,我们学习时就要努力去读懂读通邓小平的“文本”,在学习“文本”上多下功夫,更要透过“文本”的形式去深入挖掘、梳理它的逻辑体系和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历史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一方面,我们既要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地研读邓小平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观点,更要注重从总体上和逻辑体系上去领会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注重在学习中完整地再现邓小平思考这些问题所经过的深刻逻辑历程。这就是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提升为思维具体的实践、认识、理论抽象的加工制作功夫,最后形成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并没有现成地很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我们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把它梳理出来。
我们有些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偏向,即不能全面把握邓小平的各个重要思想观点、决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统一关系,随意地孤立地只强调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观点、某一项决策,而忽视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些方面、另一些观点、另一些决策,导致对问题的片面性理解。例如,有的同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中往往把“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三个有机联系的命题对立割裂开来,各取所需,用其中一个排斥或代替另外两个,从而造成本不该出现的局面和后果。其实,改革、发展和稳定在邓小平看来自始至终是内在统一的,这是他在不断地思考、回答和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其中,改革是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发展是目的,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稳定是前提,只有保持稳定,才能为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由此可见,如果对之作各取所需、断章取义的理解,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歪曲和违背,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掌握。只有抓住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才能真正学好邓小平理论。
另一方面,我们既要勤勤恳恳、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邓小平的各个重要指示和决策,更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它们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条件。如果仅仅满足于记住了邓小平的一些重要指示和决策,而不能真正理解其产生的根据、来源以及它的精神实质,那么虽然照着干也有可能导致不分时间、地点、条件的生搬硬套,造成理论混乱和实践危害。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中,常听说有些基层干部把邓小平理论概括成所谓“猫论、摸论、不争论”,并用以指导具体工作。且不说这样的概括并不完整准确,仅就他们对之的理解来看,往往有离开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任意把它们抽象化、普遍化、绝对化之嫌。先看“猫论”。这些同志往往对之搞实用主义的“各取所需”,他们并不懂得邓小平在60年代初期提出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践及旨在发展生产力的“猫论”,只是一个比喻而不是科学严密的论题,要真正理解“猫论”的逻辑,就必须透过字面涵义,抓住坚持实践标准问题,挖掘出邓小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以生产力水平和群众意愿选择适当的生产关系,从而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深刻思想。再看“摸论”。这些同志也往往对之作狭隘经验主义的理解。其实,如果人们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就难以把握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要真正领悟“摸论”的逻辑,就必须从这种形象的比喻中挖掘出“摸论”本身具有的实践方法论意义,即含有要尊重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思想。回首这二十多年来的探索、试验的历程,我们正是遵循“摸论”的实践方法,把前进的征途上所摸的一块又一块石头连接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清晰轨迹,比较系统地摸清了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最后看“不争论”。这些同志也往往对之作无原则的扩延或绝对化的理解。其实,“不搞争论”是有特定的思想内涵的,是指对改革开放中的试验、探索不搞争论,不必争论明白了再去改,而是搞了以后再看,不事先用教条和框框束缚改革试验与探索的手脚,以免由于搞无谓争论而造成贻误时机的不良后果。因而它含有要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一切以实践为标准,坚持在实践中求发展的深刻思想。但是,这并不是说,对什么都不必争论,在事关根本方向和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也不搞争论,相反,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是邓小平十分重视的。此外,对于改革开放问题的正确理论探讨、学术争鸣以及不同意见的平等的民主讨论,是允许的、必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可见,我们不能离开邓小平提出的“猫论”、“摸论”、“不争论”的特定实践基础和历史条件,离开这些耳熟能详的命题的特定含义来孤立地绝对地理解和不分场合地生搬硬套。应当做到同志所强调的:“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能仅仅以了解他的某些论述和某些词句为满足,而应真正读懂读通。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求是》1998年第4期。)
二、邓小平理论建立在马列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又有其独特的时代风格和创新的理论形态。因而,我们就要把学习邓选与学习毛选、马恩列斯著作结合起来,在弄懂邓小平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求深化。
搞清楚邓小平理论的“来龙去脉”,是我们深化学习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没有继承的理论是无源之水,没有发展的理论就没有活力。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因而,邓小平理论既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又赋予这些原理、范畴以新时代的意义,具有现代思维的优长;既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具体丰富和历史展开。从继承关系看,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思想在基本立场、思想基础、基本原则以及对根本任务的认识上都是一致的。因为邓小平的全部理论创新活动,始终是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总轨道上进行的,他不仅恪守并直接吸取了马列主义、思想的许多基本观点,渗透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它所内含的很多属于独创的全新的理论观点和原则,事实上也是依据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对世界和中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在理论上所作出的新阐述、新概括和新论证。因此,这种继承是一种高层次的继承,根本性的继承。
从发展关系看,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并且是主要的和主导的方面。使得邓小平理论在主题、内容、特点和结构上都有独特的时代风格,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这种发展,首先体现在它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其次体现在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此外,还体现在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等等。
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学习时就要把邓选与毛选、马恩列斯著作结合起来学习,特别是要在邓小平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提高认识。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思想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错综复杂,有时甚至会异常尖锐。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相违背的思想言论时有出现。比如,有的鼓吹,歪曲、否定我们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有的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甚至主张用“自由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有的宣扬“政治多元论”和西方式的“多党制”、议会民主,公然诬蔑我国“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有的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救中国,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不及时加以批判,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不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地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就势必会搞乱人们的思想,危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干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老祖宗”不能丢,今后不论发生什么事情,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能变、不能丢,这样我们就有面向未来,着力创新的主心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我们耀深切领会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切实做到讲马克思主义要有“新话”。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真理的终结,而着力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我们要把学习邓选、毛选和马恩列斯著作结合起来,在深入全面的比较中真正懂得邓小平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在何种意义上、在哪些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从而使我们对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深切的领会。我们还要认真借鉴和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善于总结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按照实践标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以及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探寻新课题,解读新现象,开展新实践,创造新经验。从马克思到列宁,到,到邓小平,到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不是在简化而是在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形式不是趋于单一而是显现多样化。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便是有力的证明。只要我们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探索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能使她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时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正如伟人在50年代就指出的:“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注:转引自鲍宗豪等:《邓小平方法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三、邓小平理论既是属于中国的,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追求,又是符合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的,熔铸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因而,我们学习时就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相结合、从而强有力地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上求深化。
倘若以历史的视角来审视邓小平理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不难发现: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最有特色的理论品格,就是始终从世界历史进程和时展高度来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来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并规划、设计中国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引并闯出了一条中国独特的崭新的发展道路,但它并没有脱离人类发展的文明大道,或者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现代世界文明的结合之路。
邓小平理论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它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风格和气派。中国五千年历史造就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藏和精神营养。邓小平在率领我们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强调决不能忽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欣喜地看到,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具有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其中也包括对祖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和把握。例如,邓小平理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和“特色论”、“两点论”、“重点论”三位一体的矛盾学说,以及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标准的价值观等等,都是立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也是符合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的。它熔铸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充分吸纳现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给予现代世界文明以巨大的影响。邓小平在探索和回答中国的重大问题时,都不是囿于以往陈旧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现成结论,也不囿于社会主义一国的实践经验,而是善于以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始终把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时展主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大趋势的整体实践中,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实践领域和理论空间,也为社会主义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极大的可能性,为世界社会主义者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再造辉煌预示了一个基本方向。这就是,未来世界各国走向社会主义成功的道路绝不是单一的模式,而必然是多渠道、多种模式的,必然是既体现社会主义共同本质,又分别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
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追求,也熔铸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它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在以下两方面确立科学的态度:
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真正做到面向中国,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优长之处。邓小平曾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206、258、298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1、151、128页。)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凝聚着灿烂的文明珍宝。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奋发图强的斗争史和创业史,我们通过学习可以从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同志也强调“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要认真地读一点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6页。)在这里也要特别强调对哲学的学习。恩格斯认为,人是具有理论思维这种天赋的潜在能力的,但关键在于必须加以后天的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84页。)我们除了学习马列主义和的哲学著作以及贯穿于邓小平著作中丰富的哲学思想,有能力的还应当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哲学著作,这对吸收思想养料、提高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很有助益的。
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面向世界,了解世界历史特别是现代世界的发展进程。从人类的本性和文明的继承性来看,人是一种理性存在物,人不仅可以凭借这种理性,自觉建构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和结构,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在自然和社会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建构和完善社会关系和结构,不懈追求美好社会理想。如,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它就根源于人的本质,根植于人类对自由、平等、幸福的追求。正是在这种不懈追求和社会实践中,人类一方面不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社会规律来改造自身,另一方面又不断认识自身的本性和需要,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设计和规定,不断提出各种社会理想和治国方略,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认识的理论宝库。在广义上,它们作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理应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宽厚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到,到邓小平,到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一贯强调社会主义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社会主义绝不能建立在文化落后和愚昧迷信的基础上,而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没有离开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达到的成就,而恰恰是吸取资本主义时代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和进行全新创造的产物。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和经营管理方法,结合新的实践进行创新,为我所用,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要批判继承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学艺术成果等等。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我们需要研究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学习邓小平理论还要同学习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
四、邓小平理论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始终保持着与实践的总体联系。因而,我们学习时就要在结合新的实践,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和规划实践,解决新问题上求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