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04-17 02:38:00

导语:邓小平对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继承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对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本质

【正文】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概括思想时,正式提出了“思想的活的灵魂”这样一个概念,强调了思想的核心、精髓或根本点,并概括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点。这是邓小平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思想重新进行科学概括得出的结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概括为九条,其中头一条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上述概括中,把思想路线,群众路线,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是概括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的一种尝试。

与思想的活的灵魂相比较,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东西,是对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继承发展。首先,是在继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有了解放思想的新特点,使其更具有活力。其次,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前提下,发展到了“三个有利于”,又发展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再次,思想也好,邓小平理论也好,都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这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一。从而形成了与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既一脉相承,又富有新意的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一语源出《汉书》。据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记载:“河间献王德……修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指的是一种求实的治学态度。同志引用时已经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在时期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其涵义进行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是开创中国革命特殊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全面展开始终是以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轴心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理论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亦始终是以实事求是作为轴心的。实事求是作为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作为它的灵魂,绝不仅仅是外在的方法或作风,而是思想的本质内容和内在的生命力。遵义会议确立了思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从此得以走上胜利之途。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在1943年就指出的那样:我党自从遵义会议以后,在以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思想的指导下。”(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P89.)这是革命胜利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也是最能坚持实事求是,把它视为思想的精髓,从而能够继承思想,纠正同志本人晚年的错误,系统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同时也特别强调解放思想。1978年12月,邓小平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办法和措施。”(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P.131.)1980年12月,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P364.)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结束之后,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形成,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因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思想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科学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神圣家族》一书中已经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P104.)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在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进行的,并且真正地起着推动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199.)列宁也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注:《列宁全集》第26卷.P269.)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就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以思想作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数十年革命斗争中,总是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让人民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从而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局限,的社会主义探索,主要着眼于怎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即着眼点是“怎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模式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制度模式,当时还不可能形成明确的独特见解。正如自己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讲的“原则和苏联相同”。殊不知,正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束缚着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探索的曲折道路,使“一大二公三纯四平等”这些社会主义空想论的东西始终成为的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与此相联系,对群众的意愿,经验和独创,当它符合或不危及头脑中的那个社会主义目标模式时,他会当作权宜之计,支持或暂时容忍群众的要求与独创,反之,当其危及的社会主义目标模式时,他就会以“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信念,果断而坚决地排斥这些群众的要求和独创,视之为农民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予以克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而邓小平则正是吸取了的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对群众的意见、要求,经验和创造,以“三个有利于”为总结群众经验的基本取向,符合“三个有利于”邓小平就予以支持和推广,如“包产到户”在和邓小平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邓小平所以能总结群众经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中国共产党顺应了12亿中国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改变了中国,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原因就是他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实现了重大突破。“三个有利于”对群众路线的领导主观作用,作出了科学规定,提供正确的指导,“三个有利于”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深化,具体化或操作标准化。而“社会主义本质论”决定并包含了“三个有利于”的内容,而又高于“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包含了“三个有利于”所没有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制度设计原则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观点的最高概括,是贯串于这一系列观点之中的精髓或灵魂,是邓小平理论最强大的解放思想的武器,是最高层次的实事求是,是社会主义最有活力的源泉,“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它们是邓小平理论全部内容的实质和精髓,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深化、逐步发展的。作为独立自主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政策,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共合作期间,就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在我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的处理中,也主张独立自主。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注:《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P54.)这是独立自主思想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只能靠中国同志自己选择,任何外国人不能包办。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主张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发展革命力量。(注:《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P119.)除在革命斗争上坚持独立自主外,早就注意到经济建设道路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主张在革命根据地“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又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的方针。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建国后较长一段时期里,人们把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看做是社会主义的标准模式,不顾本国国情而照抄照搬,结果没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反而造成国家经济的衰退,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后来不得不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搞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曾多次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P3.)他又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P29.)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特色”,还是改革开放,都是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在思想与实践上都特别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思想理论在思想中具有更为突出的地位。而邓小平理论仍然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但是,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相对于思想而言,在邓小平理论中显然具有更为突出的地位。

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思想的核心、精髓,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又从不同方面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核心、实质及特性,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相对于思想而言,既一脉相承,又更有创造性,从而使思想活的灵魂沿着解放思想方向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