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创新

时间:2022-04-17 01:53:00

导语: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创新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在带领全党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从当代中国的历史条件、现实国情及其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出发,提出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深刻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巨大的实践意义,是新世纪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历史脉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描述未来社会面貌时就明确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由于当时历史实践的限制,经典作家没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作更具体的论述,但却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从较低级文明走向更高级文明的过程;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其基本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1979年,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表明从改革之初,邓小平就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联系在一起,既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强调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既强凋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也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说,这段话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第一次总体表述。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明确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始终是党的工作中心。另一方面也针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不同角度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并对全面发展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80年代初,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他明确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具体思路。针对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还具体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他十分重视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建设,强调“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思想文化工作者“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要用好的作品教育和引导人民等。他十分关心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因为我国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到80年代中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他强调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1986年,为了全面深化改革,他进一步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他一再强调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以后,他总结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没有错,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等等。事实证明,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重视中国的全面发展,始终致力于全面发展的逐步实现,始终努力纠正干扰和妨碍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种种错误倾向。1992年,邓小平在他的南方谈话里讲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这无疑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总结,它不仅强调了这一思想的“全方位的”,而且强调这一思想在“各个方面都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表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明确而一贯的。

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代表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精华。社会发展本身就应具有“全面性”,不具有全面性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增长不等于发展,只有全面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显然,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内涵的认识,站到了时代的前列。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全党逐渐形成了共识。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而具体地体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对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论述我国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再次明确强调:“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已经成为党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基本架构

邓小平是一位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他总是站在时代潮流中,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他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思考和解决我国的未来发展问题。他在强凋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时,并没有将各要素平衡排列、平等对待,而是明确而又执着地强调经济发展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他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又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构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基本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任何社会都没有资格谈什么优越性。而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解决好的课题。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内国际出现种种风波和干扰,但邓小平凭借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始终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从而使全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共识。苏东剧变与我国生机勃勃的发展一再证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今天重温邓小平全面发展思想,就是要使全党同志时刻牢记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民主法治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而又全面地反映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也直接而有力地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实现。因此,邓小平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建设。他全面总结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也作了明确阐述。一是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二是民主政治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三是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四是民主和法制必须紧密结合;五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地推进。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3、现代科技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生产力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发展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渗透于生产力系统中的催化剂,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创新生产工具和工艺,扩大劳动对象等途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可以说,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创造出的社会财富,超过了此前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强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针对这一现实,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1988年,他深刻地概括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全新的命题,准确地阐明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1992年视察南方时他又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这一系列战略思想,为我们赶上世界科技的发展,迎接2l世纪的挑战,指明发展的方向。

4、全面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邓小平主张要全面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早在1978年10月,邓小平就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经济的需要”。1987年邓小平又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改革,这种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进行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国的改革必须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性的变革,改革的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践证明,不重视改革的全面性,在改革中过分强调突破口的带动效应,不重视改革各方面的大体同步,往往会因孤军深入而受阻。同时改革也要与开放紧密联系起来。中国改革之初是内部改革牵动对外的开放,进入21世纪,现在已经是对外开放在推动着国内的各项改革。尤其是加入WTO,对中国政府改革的推进是显著的。可以说,经济目标、政治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是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难点,这在客观上要求后发展国家的宏观决策既要满足经济目标和适合经济活动规律,也要符合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因此,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同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5、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就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尖锐地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明确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他多次强调说,我们过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没有共同的理想,就会出现思想混乱,没有共同的纪律,整个社会就会动荡和无序。显然,共同的理想和纪律对我们这个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大国,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形势下怎样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即我国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指导方针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也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6、最大限度实现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指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邓小平认为,我们制定什么样的路线,执行什么样的政策最终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因此,他一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民富国强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搞不好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是社会主义。之所以这样强调,就是因为人民群众最现实、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才能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人民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历史经验证明,有了人民的支持,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失去人民的支持就要遭到挫折和失败。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就很难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热情、智慧和创造力,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利发展。同时还应看到,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现实的社会主义还不完全具备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还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中,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三、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创新

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辨析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须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国际环境入手,着眼跨世纪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作好以下工作:

1、抢抓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不放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工作搞得好,就能够把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巩固和发展下去;如果搞得不好,经济发展也可能出现波折。我们必须极力避免出现大的问题和损失。为此必须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四是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宏观调控中,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区别不同情况,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2、贯彻科学发展观,抓好五个统筹,努力做到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稳步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这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和体制创新,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还要实行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3、必须正确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结合起来。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重视当前发展,也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能只顾当前,牺牲长远,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进程,必须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的指导,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既要努力奋斗,又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看到,解决城乡、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推进。

4、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一是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四是加强安全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五是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当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化的时候,原有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就会突出表现出来,就必须相应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发展市场经济与建立民主政治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历史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又是改革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十几年来,邓小平一直十分重视处理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80年代中期,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全面深入,原有政治体制对改革的深化形成了障碍,产生了“不适应”的问题的时候,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明确思路。他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因此,他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我们在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抓住时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