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习时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讨

时间:2022-10-14 10:13:54

导语:传统学习时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学习时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讨

“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和内容不同,实施样态也会有区别,但就实施流程而言都要经过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三个基本阶段。经过17年的探索与实践,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

一、活动准备阶段:注重学生体验和情境创设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科学选题。学习是情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把学生置于真实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自我生活世界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当生活成为学习的内容,当社会成为学习的场域,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就得到进一步升华。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学习和探究的课题,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和感悟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基于真实的体验提出问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运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发现问题。例如,为了做好“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这一研究活动主题,教师创设了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活动一,实地参观。通过参观学校食堂、观摩食材的加工过程,学生了解到每天的饭菜加工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垃圾,学生用餐后也会有不少的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活动二,实践体验。每个学生用一个塑料袋收集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教室垃圾,一周结束后,对每个人的垃圾进行分类统计和计算,计算全班同学在一周时间内产生的教室垃圾总量。活动三,角色扮演。扮演学校和社区的清洁工人,调查学校和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体验垃圾回收和分类的过程。活动四,阅读体验。阅读有关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文章、新闻事件,观看与垃圾主题有关的电影、纪录片。在上述体验活动中,学生要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发现的问题,收集问题相关背景资料,进行背景分析。三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确定研究课题。通过丰富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对学习的主题产生兴趣或认知冲突,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确定要探究的课题。确定的课题要深刻,要彰显课程的特征,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问题越具体,范围越聚焦,研究活动越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加强技术指导,优化设计方案。在确定研究课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展开讨论,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探究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基本环节包括主题分解、组建小组、小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全班交流、完善小组方案、小组内讨论分工明确下一步活动内容等。

二、活动实施阶段:注重问题解决和方法指导

一是注重真实问题解决,为学生提供方法支持。完成活动方案后,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学生需要根据方案展开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探究、调查取证、活动记录、模型设计制作等,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即面对实际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获取此类问题解决的经验。重点是保证全员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实施“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研究”时,学生设计让水火箭飞起来的方案包括三种:在瓶身上开孔打气、在瓶子底部开孔打气、在瓶盖上开孔打气。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在瓶身和瓶底开孔打气很难保证瓶体的气密性,导致发射失败。在尝试瓶盖开孔打气的方案时,由于瓶盖与瓶口的螺纹设计问题使得瓶盖无法冲出而导致失败。在遭遇失败后,学生主动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重新审视原方案并作出修改和调整。二是督促调控引导,及时提供帮助。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其开展需要突破传统学习时空观,仅仅依靠学校资源往往很难实现课程的深度实践,因此教师要根据探究的主题,整合学校、基地、社区、场馆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活动的实施提供积极支持。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放性和探究任务的挑战性,在实践探索阶段,学生设计的方案往往不能完全有效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失败的经验来优化和修改之前的方案。教师需要根据探究的内容、遭遇的问题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构建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教师要有选择地指导小组活动的重难点问题解决,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活动总结阶段:注重成果表达和系统反思

一是指导加工信息,创意物化成果。成果梳理是学生完成系列调查、探究实践活动后进行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形成结论的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成果梳理,小组间对成果整理的初步表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和信息的加工,从而形成成果。比如,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走进黄龙溪”——“古韵黄龙溪,探寻龙文化”课题组在完成调查研究后,各个子课题小组一共收集图片237张、视频85个、问卷调查62份、书籍10本、文字资料6袋。各小组在对前期研究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从浩瀚的资料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结论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总结资料分类的一般规律和思路。比如,按照研究内容、研究过程、资料来源进行分类整理。根据探究问题的解决情况,教师在此环节答疑解惑,为学生提出建议。在结论归纳上要培养信息意识、证据意识,利用数据统计软件制作图表描述事物的发展规律。叙述现象要掌握语言技巧,结论描述要言简意赅。二是组织展示交流,提供反思途径。成果展示交流是实践活动成果公开的重要形式。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模型制作、绘画作品等。通过创意物化使成果得以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阶段性成果,给学生表现成果的方式和方法提供建议,促进学生成果的交流,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成果,如个人汇报、集体汇报、路演等。展示交流要避免仅仅停留在活动结果的展示和表述上,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反思。如方案的优点与不足,个人在团队合作中的优势与劣势,问题解决的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活动成果的迁移与应用,实践和体验过程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等等。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高志文 罗晓章 何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