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自重音乐创作艺术特征
时间:2022-12-14 03:51:18
导语:尹自重音乐创作艺术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尹自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乐坛“四大天王”之一,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器乐演奏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教育家,是多产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夜合明珠》《华胄英雄》《胜利》等一大批具有广东韵味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尹自重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为日后广东乐坛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尹自重是我国著名的粤乐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民间更以“梵铃王”的美誉冠之。尹自重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熏陶,在其成年后得到众多粤乐名家的指导。在上海居住时,又师从小提琴演奏家司徒梦岩学习乐理、记谱和小提琴演奏,随着阅历的增长,此时的尹自重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小提琴创作及演奏风格。
1开创新式小提琴演奏风格
在我国小提琴民族化探索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推陈出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尹自重不但把小提琴引入粤乐创作中,他开创的广东音乐风格小提琴演奏,可以说是小提琴民族化的先驱,也为日后的艺术家们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小提琴有民间与即兴演奏性质,虽然是欧洲乐器,但在其流传过程中,自然会与当地演奏风格、技巧相结合。尹自重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其技巧便与广东音乐相结合,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格特征。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实际上在演奏方法上除了吸取戏剧的演奏方法,还引用了尹自重独有的走指、滑颤音以及滑音。其中还有二胡等拉弦乐器的演奏方法,特别是小三度的滑音,马思聪的作品《第一回旋曲》也有大段的滑音演奏,这就使得中国作品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与西方在某种程度上区分开来,形成独有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尹自重还创造性地将小提琴四根琴弦分别降低大二度,以适应广东音乐的音域,这不仅增强了半音效果,也使得旋律表现更为流畅。小提琴从那时的广东乐坛,便开始使用独有的定弦方法,常用音域也比西方小提琴传统音域整体降低,二者在视听效果方面完全区分开来,小提琴的高音部分听上去不再格外嘹亮,而四弦所演奏的低音区更有所扩展。在此之前,中国的作曲家们只是将旋律民族化,而尹自重的定弦则完全改变了创作风格,他所创作的小提琴作品,完全是一些符合广东地方音乐特点的作品。由此看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提琴演奏的创新,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方式,开始崭新的尝试,尹自重开始将小提琴原有的表现形式变得地方化,小提琴演奏更加接地气。比如他的代表作《小桃红》,此曲开创了岭南乐派的小提琴演奏风格,在该曲中运用了提琴的多种自创方法,使乐曲的表现力更具地方特色,同时也被当地群众喜爱。《小桃红》改编自一首传统粤曲,该曲节奏缓慢,具有悲苦情绪,其旋律主要在两个八度之内演奏。尹自重在改编时将音域提高一个八度,又加入具有特色的滑音,改编后的乐曲不再哀伤,听上去反而具有华丽、明亮的特点,在实际演奏中,运用高胡的走指技巧,旋律也更加抑扬顿挫。小提琴所表现出来的音色,自然会有岭南韵味。另一个代表作《华胄英雄》也有大量的小提琴炫技片段,在乐曲的高潮部分吸取并引用了高胡的演奏技法,使用了新的换把技巧,如民族乐器常用的“双跳门”“花指”“滑音”等,这些技巧都使得人们对广东音乐中的小提琴的技术尝试有了更深的了解与喜爱。自尹自重之后,小提琴在演奏广东音乐中逐步形成独有的演奏体系,时至今日,依然被许多作曲家采纳。此外,为了更好地演奏粤乐,尹自重还加强了小提琴右手运弓的技巧。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很多演出场合,小提琴是必备的伴奏乐器。众所周知,在小提琴演奏中,右手对弓子的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体现在粤剧伴奏中,同传统的运弓技巧有所区别。右手在力度上有所收敛,运弓多以平弓、顿弓为主,可以更好地表现伴奏中的唱腔。
2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完美结合
广东音乐最初诞生于民间,从其孕育到发展成熟,经历了大概几百年的时间。早期的广东音乐主要以几件民族乐器为主要演奏方式。20世纪初期,欧洲的乐器和器乐作品大量传入中国,中西方音乐的交流日益频繁,两种音乐文化也开始相互碰撞、融合。民间的各种音乐形式,如各地的民歌、曲艺、民族器乐、歌舞等传统音乐形式比明清时期更加群众化,许多作曲家开始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及音乐元素融入中国作品当中。民族音乐逐渐走向西洋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音乐在吕文成、尹自重等人的带领下逐渐走向繁荣时期,作曲家们开始打破陈规,在早期演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尝试从演奏技法、调式、旋律、风格等方面入手,在音乐风格上使西洋化与民族风更好地结合起来。广东音乐一向以旋律明朗、活泼著称。乐曲通常篇幅短小,如《步步高》《旱天雷》等。乐曲内容也不复杂,主要表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让人不但耳目一新,还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当地真实的市井生活。很多广东地方音乐,如客家山歌,乡土气息浓厚,创作风格便是从这些早期作品中汲取灵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在音乐舞台上,广东音乐主要以融合西方音乐技巧的带商业性质的音乐为主要演出形式。尹自重大量引进吉他、小提琴、木琴、萨克斯、小号、架子鼓等西洋乐器,却也引来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些作品太过商业化,甚至认为它们是靡靡之音,听后会使人沉迷其中,思想日益堕落。在当时,虽然这是一种较为丰富又复杂的现象,但却是西洋化与民族风结合的开始,这种创作方式为广东地方作曲家探究本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结合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尹自重在20年代初改编了粤乐《柳青娘》《柳摇金》《小桃红》等乐曲,并以小提琴为主奏乐器,其中《柳青娘》是两段体构成的乐曲,当时的广东音乐中的地方小曲特色经常是将两首或两首以上风格接近的小曲接连演奏,小曲中间往往即兴发挥,以便使整首乐曲一气呵成、完整流畅。尹自重在改编乐曲时,将这种地方特色更多地用小提琴进行了演奏。《柳青娘》在改编后调性依然相同,借助小提琴的换把,旋律可在高低不同的位置重复,乐段之间的连接更可以展现小提琴的技巧。《柳青娘》由于曲式结构新颖,被很多的作曲家搬上舞台,流传至今。另外一部改编作品《龙飞凤舞》,从曲名便可看出乐曲所要展现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载歌载舞、挑着龙灯庆祝节日的热闹场景。该曲自河南商丘一带传入广东,为了突出喜庆的效果,尹自重在改编中加入了许多装饰音及滑音,使得旋律更加跳跃、活泼。除此之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十二平均律的概念传入广东,尹自重在创作中使用了转调、离调,这也使得大多数是两段体结构的广东乐曲在乐思不改变的前提下,演奏形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尹自重还在吸取各种弹拨乐技法的同时,把西方古典和声的精髓加入创作中,运用小提琴的双音增强乐曲的色彩。例如,《燕子楼》乐曲的主题音调采用切分节奏,改变后的旋律在多处使用双音演奏,富有鲜明的律动感,强弱交替,再加上跳弓、双泛音模仿舞者的轻盈姿态,烘托出了欢乐的气氛。
3结语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乐坛诞生了尹自重这位知名音乐家,他在乐器民族化、地方化方面为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尹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熏陶,后其父介绍他随粤乐前辈梁丽生学习音乐。[1]他的演奏技法受到了当地行家和广大观众的盛赞,特别是小提琴演奏上的改造。三十年代尹自重以小提琴演奏的《小桃红》等乐曲,开创了广东乐派的提琴演奏风格,他应用提琴的多种技法,使乐曲的表现力更为生动,这方面的改革亦被当地群众所喜爱。尹自重随吕文成留学美国,并跟随小提琴演奏家司徒梦岩学习乐理、记谱和演奏,随后又跟随菲律宾籍小提琴家李嘉仕顿学习深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粤乐小提琴演奏风格。1935年,尹自重在香港创办尹自重音乐社,收徒传艺。他门下桃李众多,现今的粤乐小提琴演奏家,均直接或间接师承尹自重的演奏风格。[1]
作者:董莹 单位:惠州学院
- 上一篇:劳动关系时间探析
- 下一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