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媒体对艺术市场的影响

时间:2022-12-14 05:07:49

导语:试议媒体对艺术市场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试议媒体对艺术市场的影响

1、普及艺术知识

由于历史、社会原因,中国的民间收藏文化出现了断层,目前国内进入收藏圈的富裕阶层大多为企业家。而中国企业家的特殊性在于,这些人大多数在中国传统文化断裂年代成长,在拍卖场完成艺术启蒙。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大,进入收藏圈的人逐年递增,并且呈年轻化趋势。然而现实情况是,艺术市场规范滞后、法律滞后、藏家的知识支撑滞后,而媒体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普及艺术市场知识的作用。艺术品门类林林总总,哪些值得收藏?在进入收藏圈之前,需要做哪些功课?艺术市场有哪几个阶梯?对于有意进入收藏圈的人来说,他们急需实用指南。而大众媒体的优势在于,通过新闻事件带动延伸阅读,从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好奇心开始,逐步展开对某个领域艺术品的深入探索。比如,4月份,赵无极去世,刚好其几张作品在香港苏富比拍出高价。《深圳特区报》、《东方早报》、《新京报》等纷纷推出大规模的怀念专题,除了常规的友人谈人品、艺品外,还有报纸用了不少笔墨来对赵无极所代表的抽象艺术的鉴赏知识进行了普及。又比如在5、6月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杨绛要求撤拍钱锺书私信的事件,许多媒体关注进展,而《深圳商报》的“文化广场”则以此为由头,专门撰文向读者介绍“文人信札”这一收藏门类的知识,不仅让读者可以对新闻事件有另一种角度的解读,而且也为有意投身于信札收藏的人上了入门的一课。

2、警示市场弊端

中国的艺术市场在这十年间快速增长,整体而言是健康的,但也隐含着许多问题。一级市场发展困难重重,二级市场越俎代庖,某些鉴定者、策展人和评论家为了利益偏离了中立者的本分,甚至艺术家本人与经营者一起炒作,致使部分艺术品市场呈现出混乱局面。作为大众媒体,既要充分肯定艺术市场的积极作用,也要勇敢面对市场弊端,绝不能讳疾忌医。作为“读者的眼睛”,大众媒体有责任揭示这些阴暗面,拨开读者眼前的迷雾,坚持正确的导向。杨绛要求撤拍钱锺书私信的事件,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在这持续了近一个月的事件中,有国内数十家媒体同时关注,包括《人民日报》、《长江日报》、《深圳特区报》、《晶报》、《京华时报》、《羊城晚报》在内的遍及大江南北的报纸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报道此事件,有采访当事人的,有采访律师的,有采访拍卖从业人员的;或是刊发在收藏版,或是财经版,或是国内新闻版……这种报道架势形成了一股合力,揭示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唯利是图的阴暗面,还将一条以牟暴利为纽带的制假、拍假、鉴假、护假的相关利益链暴露在读者面前。这种媒体曝光无形中对拍卖行造成压力,令他们对自己的不当行径作出检讨(最终保利撤拍钱锺书书信便是一例),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也得以彰显。同时这样的报道也为初入艺术市场的新藏家做个提醒,对带有“一夜暴富”心态的投机者提出警示。

3、记者本身应具备更高修养

人的素质是内在形象、内在思想、道德伦理的综合反映。大众媒体的记者肩负着社会责任,他(她)的素质直接体现在他(她)的行文之中,所以提高自身的品质和修养尤为重要。而关于艺术市场的新闻又是比较特殊的,它常常关涉到艺术、财经甚至法律等专业领域的内容,这决定了对记者的要求比普通新闻记者更高一层。或许有人认为,对脱离自己知识范围的事情,可以靠采访专家完成。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学术界也有门派之分,各位专家都各持己见,究竟以谁为准?又如果专家言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难道也要照单全收?还是以杨绛事件来说,拍卖专家的说辞是“拍卖行只对委托人负责,不对著作者负责”,而法律专家的观点是“拍卖私人信件严重侵害作者及他人的隐私权和著作权”,如果记者本人心中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便会在相左的两种言论中陷入被动。所以,记者本身对相关领域有最基本的素养,是保证报道具有正确导向的基础。目前不少采编人员都在积极探索中,但依然不时能听见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鱼目混珠者尚且不说,甚至还有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卷入了市场的利益圈,为低俗艺术摇旗呐喊,联合经营商一起进行炒作,报刊上满天飞的“大师”便足以令读者贻笑大方、令同行汗颜,这些都是急需媒体内部纠正的。

4、传播正确的收藏理念

“当我们以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艺术品的价格与分析中国的收藏家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悲观的现象。在大多数中国的这些新锐收藏家里,艺术品只是被纯粹的看作一种时尚玩意与投资渠道,真正以收藏为爱好和责任的却少之又少。”中国收藏阶层普遍的投机心理是造成目前艺术品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在利益的驱使下,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一次次挑战着看客的底线。对许多人来说,那可能是个污秽不堪的环境,但对于一些特定人群,那里是可以一夜暴富的乐园。匡正人们对收藏的正确认识,是大众媒体当下最迫切完成的任务,只有识了善才能辨恶,只有让人们从根源上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规避落入陷阱。如果大众媒体为提高发行量,主动配合艺术市场,新闻报道哗众取宠,甚至对负面问题煽风点火以博取眼球,那必然混淆了读者的视听,让他们无从得知真相。此举显然辜负了民众的期盼。

因此,在报道某件艺术品时,应多传播其艺术价值,引导人们增强对艺术品精神性的认识。而对一些收藏家的报道也要把握度,多体现收藏的乐趣,而少渲染收藏致富的神话。目前国内许多报纸都有收藏版,或是请专家来讲述收藏的注意事项,或是约访藏家来谈收藏的经历,以故事带出学问,从而让读者容易接受,这是新闻媒体区别于鉴赏教材的优势。如《南方日报》“投资周刊·收藏”中的“藏家访谈”和《深圳特区报》的“品尚乐活·典藏”在这方面都做得不错,通过藏家亮宝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收藏理念:艺术品的本质是用来满足精神需求的,经济价值只是其附属成分,如果随波逐流地将艺术品作为套现的工具,肯定要交不少“学费”。

作者:梁婷单位: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