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受众理念与编辑艺术特征
时间:2022-07-16 02:58:23
导语:论受众理念与编辑艺术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传统审美的要素中,侧重突出一个“和”字,树立“和为贵”的理念,遵循“和为贵”的原则,提倡“和为贵”的精神。在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原则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情趣韵味的影响下,民族审美心理已经成为受众最基本的审美诉求,使得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受众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内容上满足受众善恶分明的道德需求,形式上契合受众追求真善美的情感需求。其实,这完全符合我国民族性审美标准和审美内含,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基本范畴,是宇宙万物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的美德,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原则集中表现在广大受众希望媒体主持社会的正义,希望看到丑恶的东西被鞭挞,正义的风气得到伸张。如媒体对官僚腐败现象的揭露,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抨击,都在受众群体中和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这种稳定的审美追求也同样体现在受众对媒体的人文关怀的需求上,如媒体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的关心与帮助正是对受众需求的很好回应。民族性审美心理无疑受制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将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在传统审美心理与受众需求的不断演进中,这种相对稳定的民族审美心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体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适时跟进,甚或超前引导,因为社会的任何需要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都是通过受众的需要表现出来的。但这种变化是寓于某种不变之中的,“追求真善美”等受众审美心理从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渗入了新的因素,在原有的对伦理型情感的审美追求中融入了人性、生活的探寻。
一、个性化受众审美价值的取向
个性审美心理具有个人独特性质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及审美态度和表达方式,表现在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由于受众的知识水平、专业特长、受教育程度及个人经历不同,在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方面也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具有鲜明个性特征,接受信息产品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特征并保持其个性特征。受众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审美心理也必然是个人特殊性与社会普遍性的矛盾统一,其需要也必然是独特审美个性与社会发展规律及时代精神结合产物。当今社会,个体的独立性不断发展,可供其个性思考和判断的空间越来越大,可谓是一个张扬个性锋芒的时代,因此,其需求上也就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受众对传媒质量的要求更高,对信息、娱乐、生活指导等需求以及自我表达的要求增强,他们需要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更加优质的服务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要。这就对我们的媒体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性化受众审美价值取向包含在其消费性审美心理之中,审美的消费是人类在精神上对文化产品的直接占有,是维持审美文化生产的基础和动力。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的受众,在其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任何信息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实际上就考虑到了受众的审美需求。信息文化产品有其商品的属性,受众对信息文化产品的消费解读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或是不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受众的审美需求同人类的其他需求一样,归根到底是随着人类的自身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人类表现自己生命的需要,是从这种生命表现中获得满足和享受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与实现的过程,就是消费信息文化产品的过程。消费的过程建立在受众的价值尺度基础上,是以受众的选择为前提的,因而,审美消费总是基于受众的不同需求,其实质是一个不断创造提升的过程。面对受众的审美文化需求,处身于社会文化传播领域的编辑,其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必须担当起缔构文化的社会职责,既能反映社会意识,满足受众需求,又能在编辑手段上体现编辑的再创作特性及编辑艺术特征,办出能吸引受众的特色来。
二、编辑文化特性及艺术特征的缔构
美学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在文化的摇篮里成长起来,在人类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界、美学界,美学的理论归属已经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理论研究的水平和方法的根本问题,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理论等多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如何正确地评价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艺术形态的问题。如何发挥审美意识的文化功能,关系到美学价值论的缔构。《编辑学原理》中提出的文化缔构的编辑观,强调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是一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开历史,用发展的眼光对各种传播媒体中不同编辑模式的辩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编辑活动恰恰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转化和相互沟通的中间环节。它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精神世界为主导,缔构着记载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
(一)编辑工作的再创作
编辑业务所至,要求编辑工作者始终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把社会的意志、受众的需求通过严谨的编辑活动渗透到不同类别的作品之中。这其中并非简单的“洗米下锅”,而是要淘去一些杂质,凿去一些边角废料,这些去粗存细,去劣存优的活动,包含在编辑工作的再创作之中。而一切编辑工作所赋予的再创作,是传播人类精神产品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编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分析、综合,普遍地表现出对信息产品的再创作特性。这种再创性始终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编辑应根据审美心理解读受众的需要,从而把握主线,着眼全局,对信息进行整体规划,调整信息原料和初始产品的表述符号,对原作的语气、韵律、节奏与所指进行推敲,使信息产品既能充分体现原创的原意,又能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充分感受到作品的美感。
(二)编辑艺术的升华
编辑工作上升一定的高度看,它是一门艺术,是一个门类的艺术学科。编辑艺术再创作的具体体现,则是编辑方法艺术的升华。高超的编辑艺术,能有效地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使受众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产生强烈而久远的影响。之所以说编辑艺术是一门涉及面很广,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是因为它除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艺术特征外,还应当是知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具有知识的沉重美和宏阔广博的显著特征。编辑工作的对象是接受知识传播的广大受众,是有真情实感的群体,因此编辑工作除了及时准确地向受众传送知识信息外,在本质上,还应具有蕴含情感色彩和深邃的文化艺术感染力。编辑的艺术特点正是在于人文与知识的和谐,热忱与智慧的结合。在对信息知识的表达方式上,编辑艺术主要特点是依靠语言文字传情达意,塑造人物,再现环境场景。对于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思维、渊博的学识是腾飞的翅膀;对于文字工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厚的文字功底则是扬帆的航船,航行的高度和长度取决于语言文字的技巧;而对于以衡文为业的编辑而言,主要手段显然是编辑加工的艺术,它不只是诉之以理,更是绘之以形、动之以情,而富含艺术性的语言特征,形象化地烘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这个角度而言,编辑工作者具有其自身特点的语言文字功底,应该是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三)编辑特性的把握
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在探讨编辑艺术的同时,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于编辑出版中客观存在的艺术因素,很多人比较容易想到字符、图形、色彩、线条等形象化的东西。其实,一种能反映受众审美文化诉求的出版物,表现在艺术上的美应当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和统一。原创作品通过文字符号将欲传达的信息、成果反映出来,这种信息产品具有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出版前需要评判与加工,这个过程不仅是一种科学认知活动,也包含了编者对作者表现手段中艺术性的鉴赏,从而再创造性地生产出信息产品。而受众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又包含对其知识性和艺术性的认识和鉴赏。从审美的角度看,知识理论给人的美感主要来自人的心智对研究对象内在美的领悟,而不着重于人的感官对研究对象外在美的鉴赏。因此,作为传媒的出版物,应当是知识与艺术美高度统一和完美的结合。
三、、结束语
在多种媒体并存的形势下,编辑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尽快掌握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这是摆在新时期每一位编辑人员面前的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意向与鉴赏水平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作为媒体,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和艺术特征也应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创新,一方面强化对现实生活意义的理解和对高尚审美情趣的追求,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可接受性,拓宽传播性,真正成为受众欢迎的新型传媒。
本文作者:袁爱荣工作单位:河北省统计局
- 上一篇:京剧鼓师的艺术职责探究
- 下一篇:数字艺术传播的德性研究